为进一步学习“四史”,传承红色基因,11月5日,阳信县第二实验中学开展了“阳信官学旧址”教育活动。
1904年,清末诗人、阳信县令缪润绂毅然革新创建了“阳信官学”。缪润绂(1851----1939),原名裕绂,满族,汉军正白旗人,字东霖,号钓寒渔人,沈阳人。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户部主事,山东临清直隶州(今临清市)候补知府、知州,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授濮州(今山东濮县)知州,在1904年为阳信县县令。
缪润绂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康乾时期的“留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才一著先”的盛京名士缪公恩。1904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私塾兴学堂,缪润绂踊跃鼓舞,于阳信县城永宁寺旧址创建高初两等小学堂、于河流豆腐店狼丘冢创建朗邱公学,并为前者亲笔题写“阳信官学”石匾一方,至今保留。这两所学校的性质有别于过去的私塾和书院,是官办学校,特别是阳信官学还附设有“师范传习所”,实行班级授课制,实为阳信现代教育制度的雏形。在此后的近百年中,“阳信官学”逐步演变成为阳信一中,并滋生出了博兴师范(1951年7月)、阳信县实验中学(1992年9月)等两所地方名校。2018年,旧址更名为阳信县第二实验中学。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艰苦创业的建设时期,直至今天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英勇向前。
作为阳信现代教育制度的发源地,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阳信官学”都作为改革先锋引领教育走在时代的前沿,阳信县第二实验中学坐落在这片深邃的土地上,必将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融情聚力、勇立潮头。
而今,全新的阳信县第二实验中学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与梦想,奋进的二实中人将奋笔疾书续写“百年礼贤”的辉煌,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为阳信教育美好的明天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黄河客户端 张彬 通讯员 李金光)
编辑:王梦青 编辑:王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