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西辽河流域便是北方各民族混居之地:史前传奇,胡戎并起,鲜卑略地,辽金鼎立,清制蒙旗……
哈民遗址的“壮烈”,南宝力皋吐遗存的多元,辽代公主的奢华,苏辙、欧阳修、沈括等宋人北上的脚步,无不丈量着西辽河文明包容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西辽河文明核心区的通辽,域如其名:西辽河流经之地,通达辽阔之所,城市的文化血脉中镌刻着崇尚交往交流交融的基因。
在水一方 兼收并蓄
仲夏时节,走进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哈民艾勒嘎查哈民考古遗址公园,站在炭化了的木结构房址旁,哈民遗址服务中心主任董哲讲述了一个遥远的部族间的“故事”:
故事,发生于5500年前春夏之交。
这一天,夜入得早。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突袭……
一声长鸣,无数火把突然从哈民聚落四处亮起。一群不明身份的人呼喊着,越过环壕,瞬间控制了这处青壮年男子几乎倾巢外出的大型聚落。零星的反抗和逃离,淹没在木架式茅草屋升起的烈焰中。
一声炸雷,雨落如注。
17万平方米的区域,一半是雨水,一半是火焰。
水与火的交融,哈民遗址注定会一鸣惊人。
哈民遗址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哈民遗址南望西辽河,北靠新开河,地处大兴安岭南缘,科尔沁草原腹地。
地理是历史的舞台,交融之地,文化必呈包容之势。
董哲认为,哈民、敖本查干、白菜营子、腰伯吐遗址以及周边诸多具有哈民文化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这一地区极有可能是一个繁华喧嚣的史前人类闹市,若干氏族、部落在这里生活、居住、劳动。与相邻而居的氏族部落互相依存,彼此间有所交往。
哈民遗址的壮烈,只是交往交流中的一个极端场景。
距离哈民遗址以北不足百公里的南宝力皋吐遗址,在文化的交流交融方面则体现得蔚为壮观并温情脉脉。
2006年秋至2008年,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发现了迄今约5000年至4500年的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史前古墓地遗址。
在已发掘的395座古墓中,共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1500余件,无论是造型、种类、制作工艺和精美程度都超过哈民遗址出土的文物。
南宝力皋吐遗址和哈民遗址是什么关系,是否为哈民遗址毁灭后哈民先民们迁徙的继续?目前尚不能证实。但是南宝力皋吐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陶器、玉器以及绿松石等大量外来品,以及陶器、玉器种类丰富且装饰纹样复杂多变,均证实这是一处文化共存现象十分突出的地方。
参与过发掘工作的南宝力皋吐博物馆馆长刘志强说,南宝力皋吐遗存中包含了以昂昂溪为代表的嫩江下游流域文化因素、源自呼伦贝尔地区的岭北文化因素、小河沿文化因素、源自辽东半岛南端的文化因素、偏堡子类型文化因素。
无独有偶,与南宝力皋吐遗址面貌基本相同的还有扎鲁特旗昆都岭遗址。
经发掘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胡春柏认为,这两处的人群主体很可能是大兴安岭北麓呼伦贝尔地区南下的族群,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嫩江下游流域以横泥条堆纹为主体装饰的考古学文化、小河沿文化、偏堡子类型等文化因素。遗存中可以见到一定数量的叠唇罐、高领束颈溜肩长腹壶,应当与这一时期源自辽东半岛南端的文化因素向北扩张有关。南下的北方族群在扎鲁特旗遭遇了北上的辽东半岛文化因素的强烈冲击,加之辽西区小河沿文化对这一地区的文化渗透,形成了文化面貌极其复杂的南宝力皋吐遗存。
2023年8月21日,名家荟萃的2023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在通辽市举行。会上,对哈民和南宝力皋吐遗址情有独钟的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大顺先生明确指出:“兼收并蓄”是西辽河文明发展和传承后世的主要动力。经过深入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辽地处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境内的哈民、南宝力皋吐等重要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重要一环,西辽河流域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一锤定音。从此,西辽河文明的兼收并蓄之路,步履铿锵。
浩瀚长歌 雍容尔雅
如果说兼收并蓄是西辽河文明气度的话,雍容尔雅便是西辽河文明的气质。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在这草长莺飞时节,请君共赴苏州城,见证一场北方佳人与烟雨江南的奇妙邂逅。”这是“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在苏州博物馆展出时的宣传语。
“北方有佳人”以1986年出土的陈国公主墓等考古出土实物为主,聚焦北方辽代贵族女子的精致生活。
陈国公主这位“北方佳人”的面世与本次展览一样令人惊艳。
青龙山,一座位于西辽河南部努鲁尔虎山余脉的山峰。就是这座青龙山,让西辽河考古一夜之间震惊世界。
1985年6月,在距青龙山不远的奈曼旗斯布格图村庙子山修建水库时,发现了一座古墓。经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这就是被列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西方人称为契丹文化奇迹的“辽代陈国公主墓”。
“陈国公主墓出土的文物,充分证实了契丹王朝所在的核心区与中原往来和对外交往均十分活跃。”通辽市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姜子强认为:
——陈国公主的墓志,从纹饰到志文都仿唐代墓志制作。志盖四周刻有十二生肖,都作人身汉式装束,宽衣博袖,抱笏拱立。每一生肖的动物形象,分别作为冠饰,饰于神化人物的头顶。十二生肖,曾见于商代甲骨文中,盛行于春秋战国之交。汉代发展成干支纪年法,到了南北朝时期,使用十二生肖已经相当普遍。可见十二生肖对契丹族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墓中出土随葬器物中的装饰纹样,以龙和凤居多。在中原历代封建王朝中,龙是帝王的化身,是皇权的象征。这些都是中原汉族的原始信仰,也广泛影响到了契丹贵族阶层的意识形态。
——墓中出土的青瓷器,经鉴定,分属越窑系和耀州窑的产品。与此相近的青瓷器在辽韩佚墓、赤峰辽驸马墓以及库伦奈林稿辽墓中均有发现,反映出辽宋经济贸易的交往密切和频繁。
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7件精美玻璃器,被视为考古界研究中古时期中西文化关系的重器,均来自西亚地区的叙利亚、伊朗一带。
“这足以证明辽代对商业贸易和互市极为重视。所以辽代与其相邻近的国家、部落,以及远在西域或西亚的一些国家,也都建立了贸易关系。当时契丹的繁荣,吸引了各国使节和诸方商贩纷至沓来,西辽河流域成为当时东西方贸易中心之一。”姜子强说。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西辽河文明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教授认为,西辽河流域是鲜卑、乌桓、室韦、契丹等游牧民族兴起和活动的家园, 也是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重要接触地带。
作为西辽河文明核心区的通辽地区就处在这样一个文化交融的敏感区。
每一个邂逅通辽的人,总会被这个城市的某个侧面打动,这是心境与场景的契合。就像宋朝那些住在“北风之外”的文人行走在西辽河区域,总能浸润出别样的意蕴。
1089年,苏辙奉旨使辽。出使前,长兄苏轼专门送来一首诗:“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诗的大意是:弟弟啊,咱们苏氏一家出身名门,问起我的时候,你要低调一点。苏辙在出差途中有诗回应:“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苏辙的见闻,实证了当时的苏轼在辽地的粉丝确实够多,使得苏辙在江湖上都不自在了。
“二苏”的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做出印证:文化的包容具有强大的吸合力,不管你是何民族,身处何地,不同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互通和交流。
据《奉使辽金行程录》(商务印书馆)记载,宋人使辽主要到达辽上京、中京、木叶山(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
苏辙本次使辽,留有《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木叶山》等辽地见闻诗作28首。据《奉使辽金行程录》统计,北宋时期,共有29人(次)出使西辽河地区,不乏有欧阳修、王安石、沈括等知名人物。按照宋辽当时的规定,出使是双向的。如此可见,当时的宋辽之间,上层交流也极其频繁。
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明辉所言:“历史时期的西辽河地区,鲜卑、契丹等古代人群与东北地区原住民、汉族为主体的华夏人群逐渐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
和合与共 有容乃大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风范的展示、风韵的表达、风貌的象征。
通辽的包容与豁达始终表里如一。
苏秉琦先生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想提一提清朝历史中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庄妃。她不仅仅以民族利益为重,而且能吸收、继承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国之道。”
苏秉琦先生所说的“庄妃”,全名叫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她是来自科尔沁草原的格格,于1613年3月28日生于宰桑斡尔朵。1625年3月,嫁给皇太极,成为后来的孝庄文皇后。
据通辽市科尔沁民俗历史文化园负责人介绍,清朝时期,满蒙联姻144次,为今日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贡献了民族交融之力。
西辽河,不仅能孕育出气度恢宏的女子,也能培养出杰出的爱国将领。僧格林沁便是其中之一。
咸丰九年(1859年),僧格林沁在天津大沽口率众与英法联军激战,击退外国侵略者。这是1840年西方国家入侵之后,清朝取得的首次胜利。
走进位于科尔沁左翼后旗吉尔嘎朗镇的通辽市科尔沁民俗历史文化园,所见之处,僧格林沁任职牌匾最能鲜明地体现满、蒙、汉融合的特征。据记者现场统计,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僧格林沁在满、蒙、汉八旗均有任职,且职位都不低。
“自清以来,中原传统文化与满、蒙、藏、回等多民族文化多元并存,交融升华,库伦旗三大寺是完整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库伦旗文化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李树峰如是说。
据李树峰介绍,库伦旗有一处远近闻名的藏传佛教建筑群——兴源寺、象教寺、福缘寺,当地人称为三大寺。寺庙内均有汉藏结合式建筑存在,比如三大寺三宝之一麒麟送宝彩绘砖雕,镶嵌在兴源寺玛尼殿后墙正中心。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象教寺玉柱堂戏曲彩绘,绘有《赶三关》《斩马谡》《定军山》《铡美》等40幅流传自春秋、三国、唐宋的故事。
“中原文化中的戏曲彩绘出现在藏传佛教的寺庙中,并不多见。可见,通辽地区文化交融的基因已遍地开花,影响深远。”张铁男说。
款款而来的西辽河,通达辽阔的通辽市,厚泽致远,厚积薄发,充满张力。
置身通辽,因文化交融而迸发的光彩随处可见: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乌力格尔之乡、中国版画艺术之乡……
不忘本来,方能继往开来。
这就是通辽,古韵气,山水气,风雅气,市井气,包容大气。无论是久居还是过客,与通辽总有不期而遇的美好。这份心动或浅或深烙在情感记忆里,伴随着也温暖着你我的生命旅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通辽篇章,就在这有容乃大的氛围中,张弓搭箭,策马扬鞭……(记者 王宗 鲍庆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