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异物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成人及儿童均有发生。
外耳道异物常见三种分类:动物类异物,包括蚊蝇、蟑螂、飞蛾、蚂蚁、水蛭等;植物类异物,包括谷类、豆类、麦粒等;非生物类异物,包括玩具、小石头、沙粒、铁屑、木屑等。
不同异物,有不同应对策略——
动物类异物:首先往外耳道滴两滴植物油、姜汁、丁卡因等,油能够包裹住小虫,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防止它进一步损伤外耳道黏膜或鼓膜。确认虫体失去活动能力后,再用镊子取出,或用生理盐水冲洗外耳道(确保鼓膜无损穿孔)。如果进入外耳道的虫子是飞蛾或蚊子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手电筒照射引诱其飞出。
植物或非生物类异物:直接夹取,用耵聍钩或者异物钩取出异物相对更安全;负压吸引,针对易变性较小的异物可用吸引器直接简单粗暴地吸引;外耳道冲洗,如果小虫子已经失去活性,可以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外耳道,但对于有鼓膜穿孔、外耳道炎症的患者禁用。
不管是小虫子还是小黄豆,如果进了外耳道,一定要及时处理,不要不管不顾,更不要自行盲目挖取,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或将异物推向深处。
通常来说,小而无刺激性、未触及鼓膜的非生物性异物多不引起症状;较大异物阻塞外耳道或累及鼓膜可引起耳闷、耳痛、耳鸣、听力下降,严重者可导致外耳道炎、外耳道血肿或鼓膜穿孔。如果有耳道破损的情况,为了防止发生感染,可配合医生使用抗生素。
外耳道狭窄,在缺乏专业工具的情况下,很难将异物取出,盲目掏挖会将异物越推越深,甚至损伤鼓膜,严重者会损伤中耳听骨链等重要结构,造成听力损伤、耳鸣等。另外,盲目掏挖还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出血、肿胀、疼痛,甚至继发感染,增加医生取出异物的难度。
日常生活中应谨慎挖耳,以免断棉签等物体遗留在耳内。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看护,告知小孩不要将细小物体放入耳内。野外露宿者应加强防护,以防昆虫入耳。异物取出后,外耳道应保持干燥与清洁。
作者:孙莹
文:孙莹(上海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图:视觉中国编辑:李晨琰责任编辑:唐闻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