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羊区:学校体育弥漫“生态”之美

  近年来,成都市青羊区将科技与学校体育进行统筹安排、有效衔接,着手打造新生态体育课堂,构建幼儿园游戏化、小学趣味化、初中全面化、高中特色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全区在学生体质提升、技能培养、素养形成和教师专业提升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构建区域学校体育新生态

  学校体育的良好“生态”,应是在学校里随处可见的体育: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体育教师神采奕奕、专业自信;科任教师精神饱满、活力干练;学生生龙活虎、阳光自信;家长积极支持,亲子运动欢快。

  2014年,四川省开展了学校体育(艺术)区域整体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围绕师资配备加强、管理制度规范、学科监测开展、硬件条件改善、普及性活动开展5方面进行了为期5年的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青羊区被评为“四川省体育整体改革试点区”,着力解决管理工作不规范、师资短缺、开课率不足、场地器材匮乏、教学质量不高等系列问题。全区开展了体育整体改革的探索:一是从区域学校出发,在课程资源建设、运动环境改造、体质健康优化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和打造。二是增加一节生态体育活动课,并开始了区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态体育活动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确保实践与研究不断改革优化,体育教育可持续提质增效。

  如何在学校构建随处可见的体育?教研部门在常规视导中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开展体操项目的器械教学,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和器材不合适。为此,全区开展了一场打破安全壁垒、改造标配器材、改变竞赛规则的生态体育活动课程的改革。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绿舟分校、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率先依据学校环境,把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室内和室外“魔方”,利用“魔方”的多变性和规则性,开展生态体育乐园课程链、器械改造课程链、图形运动课程链、静力核心力量课程链等改革。学校利用绳网和木条对标配器材进行改造,打造出“三大球打准”“担架式双杆”“云梯巴士”“软网式爬杆”等新型体育项目,在强化安全性的同时,避免了运动损伤的发生。与此同时,学校还在运动场和空旷的场地上,在过道和走廊上,在图书角和亭台楼阁处,设计了“运动象棋”“运动围棋”“蜘蛛侠”“引绳听语”“一网情深”等活动项目,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运动玩法,创建游戏规则,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意、随性地活动。在这两所学校的带动下,其他学校纷纷效仿,很快推广到区内外20余所学校。

  打造体育课堂新生态

  青羊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出了三个导向和四个走向,三个导向即“立德导向、素养导向、能力导向”,四个走向即“从教会走向会教、从勤练走向善练、从常赛走向巧赛、从跨向走向融合”,以此推进体育课堂的生态发展和高质量要求。

  全区通过系统的教、研、培、赛,采取青蓝结对、校片联动、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对新教师、骨干教师、领航教师进行新方案、新课标、新教材的系统培训,提高他们对体育教育和教学架构共性的认知,剖析无兴趣、无比赛、无汗水的体育课堂诟病,确立了“立德导向、素养导向、能力导向”三个导向,同时改变低级重复、蜻蜓点水、半途而废的课堂现状,确立“从教会走向会教、从勤练走向善练、从常赛走向巧赛、从跨向走向融合”四个走向,使体育课堂有了清晰的学习目标,使多样的教学内容结构化,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我发展目标,从体育走向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的融合,实现了课堂的生态之美。

  建立区域学校体育数智化生态

  近年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青羊区建立了幼儿体质监测与健康管理数据服务平台。成都市第五幼儿园广益园通过监测发现孩子们的身体柔韧度、平衡性等有待提升,于是在操场上设置了无敌跑酷、登山探险队(木梯)、过河(吊环、绳梯)等项目,创设了“野趣”运动场,有针对性地锻炼幼儿手臂抓握力量、上下肢力量以及身体的平衡力,并尝试让幼儿自主选择体育项目,激发幼儿的“野性”。成都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借智北京体育大学,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建立幼儿体质监测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动态更新幼儿体质健康状况,不断优化体育活动设计,助推幼儿健康成长。

  目前,青羊区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能够利用“小马健康”平台,科学制定教学设计,每学期利用智能化测试设备,记录学生项目成绩、运动负荷、运动轨迹、体脂比例等数据,并及时给出个体运动处方,为教学和训练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06日 第07版

作者: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