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峣
北京马拉松参赛选手奔跑在长安街上。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11月3日清晨,欢呼声和脚步声点燃了城市的热情。当天,2024北京马拉松鸣枪开跑,3万名跑者从天安门广场出发,用脚步丈量42.195公里的马拉松之路。
如今的北京马拉松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跑者翘首以盼的盛大节日。奔跑的身影如潮,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活力,也展现了中国人对健康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超越自我
冲过终点线,25岁的清华大学博士生曹佳鑫笑得合不拢嘴。“跑进了2小时50分,创造PB(个人最好成绩)了!”他说。
喜欢踢足球的曹佳鑫两年多前开始系统练习跑步,求学生涯也从北大“跑进”了清华。在他看来,跑步和科研有很多相似之处。
“既要有日常的积累,也要对某一个‘课题’和‘专项’进行训练和深耕。”曹佳鑫说,马拉松就像人生一样,每当遇到困难时,只要咬牙坚持下去,一定可以突破自己。今年的北马,他在30多公里时体能消耗达到了极限,赛道边加油呐喊的同学和观众,激励他继续跑下去。
曹佳鑫是今年北马成绩“破三”(在3小时内完赛)的跑者之一。根据统计,本届北马共有3004人成功“破三”,打破了北马在去年创下的2402人的纪录。越来越多的跑步爱好者不仅跑出热闹,更跑出了门道。
“博士入学时,我写了几项心愿清单,第一个是顺利毕业,第二个就是全马跑进2小时50分,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曹佳鑫笑着说,自己的第三个梦想是代表学校跑一次“高百”(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带动身边的同学跑起来。
如今,从“高百”到CURA(阿迪达斯中国大学生路跑联赛),在各类赛事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跑步。从国内到全球范围,年轻跑者的热情持续走高。据统计,2025年伦敦马拉松的报名者中,20—29岁的青年群体人数增加了105%。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希望同学们多跑步、多运动,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曹佳鑫说。
实现梦想
“第五次参加北马,这次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冲过终点线,39岁的栾玉帅脸上写满轻松愉悦。
栾玉帅被称为“跑得最快的快递小哥”,是京东物流的一名快递员。2017年,他在北京马拉松上完成“首马”,由此开启了自己的马拉松人生。
今年北马报名3天时间内,来自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1.82万名跑者提交报名信息,报名人数创历史纪录。这一次,栾玉帅又中了签。
“北京马拉松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热爱,也找到了自信。”栾玉帅说,与马拉松结缘后,自己每天下班即便很累,也会坚持去跑几公里。几年下来,他已经参加了40多场马拉松赛事。2020年南京马拉松赛上,他创造了2小时25分55秒的个人最好成绩。
“快递小哥跑马拉松”的励志故事,让栾玉帅为更多人所知。“我知道有很多老师把我的故事分享给孩子们听,这件事儿让我特别有感触:我只是喜欢跑步,没想到还能影响和带动别人。”他说。
今年的北马,栾玉帅作为助盲志愿者,全程带领视障跑者一同奔跑,手牵手冲过终点线。在他的帮助下,视障跑者的PB提升了将近10分钟。
“这一次的责任很重,作为助盲志愿者,在出发等人多拥挤时要特别注意。”比赛结束后,栾玉帅一直跟视障跑友交流,分享比赛的收获和经验。他说,看到好兄弟顺利完赛、创造PB时开心的样子,自己也非常激动。
“马拉松让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次我也帮别人实现了梦想。我还要努力跑下去,影响更多的人。”栾玉帅说。
体旅融合
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外,来自江苏南京的郑萌挂上奖牌,与在此等候许久的家人一起合影。不远处的奥林匹克公园里,金黄的银杏树叶簌簌飘落,吸引了不少完赛选手驻足,拿上奖牌拍照打卡。
郑萌说,这次以参加比赛为契机和家人来北京旅游,在奔跑中领略了首都历史与现代的风采。“许多城市将马拉松比赛与文化和旅游融合,既是一次身体的考验,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今年北京马拉松整体延续赛事经典路线,全程串联起天安门、西长安街、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学院路等城市核心区域和地标建筑,最终抵达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大道,让参赛选手感受“双奥之城”的文化底蕴和蓬勃活力。此外,今年的赛事还对比赛起点区域进行了优化升级,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路的起点拱门位置向北前移100米,选手在广场东侧路集结,直线出发。这一调整有助于选手进行赛前准备,起跑更加顺畅。
吸引跑者目光的不只北京马拉松。11月2日至3日两天,全国范围内举行的马拉松等各类路跑赛事就超过30场,属于马拉松的“超级周末”在社交网络刷屏。
《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3年,全国共举办800人以上规模路跑赛事699场,总参赛人次605.19万,4月和11月全国举办的赛事数量均超过百场。与此同时,各地抢抓马拉松赛事蓬勃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体旅融合”,使“体育流量”成为新的增长点,让马拉松赛道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和活力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