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张斌称,若下一年的增长目标为5%,再加上2%的通货膨胀目标,广义的政府支出增长速度应该大于7%,对应的举债大概为11万亿-12万亿元
文|陈洪杰
编辑|袁满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2025年值得期待。能不能走出需求不足要看政策的落地和力度。其中,力度非常重要。”近期,中国金融40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称。
怎样的力度才适中?张斌称,在财政政策上,广义政府支出应该大于全社会支出,这样才能起到拉动作用。若下一年的增长目标为5%,再加上2%的通货膨胀目标,那加在一块为7%,广义的政府支出增长速度应该大于这个数据,对应的举债大概为11万亿-12万亿元。
就当下而言,需求端存在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4%,上半年该数值为3.9%。另外,政府支出增长速度在9月末是-0.8%。
“8月末时的增长速度还是-2.9%,这说明9月政府在支出方面确实加大了力度,但广义支出增长速度远低于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增长速度。”张斌进一步称。
自从财政部宣布将出台近年力度最大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举措后,市场比较关注隐性债务置换的额度。“需要化解地方政府隐债压力,进行债务置换,包括未来对房地产重组和银行业的注资,还需要额外的5万亿-10万亿元资金来解决问题。”张斌表示,另外可以借鉴过去用到的工具,例如通过政策金融债做一些基础设施投资等。
在货币政策方面,张斌称,要进一步降低政策利率,进而拉低真实利率,使得私人部门消费与投资有着内生的价格信号支撑。
不过,在降低政策利率的过程中,一些人士表达了忧虑,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点:汇率问题,若中美利差随之收窄,这会带来资本流出和汇率贬值压力。假如降低政策利率,银行业息差进一步缩减,导致盈利能力下降,银行资本金不足,影响新贷款的发放,进而可能引发银行业的不稳定。
在张斌看来,由于美联储已开启降低政策利率周期,近期内汇率问题并不突出。而商业银行的息差及盈利能力的影响取决于多重因素。“如果贷款利率下得多,存款不怎么降,很显然银行息差收窄。不过在降低利率之后,整个全社会的信贷需求会发生变化,金融资产的估值包括金融资产质量发生变化,如果说降息之后整个经济基本面是改善的,信贷需求是提高的,坏账率下降,其实对商业银行有好处。”他称。
另外,张斌认为,降低政策利率的时间和幅度对商业银行盈利有显著差别。如果降低政策利率过程缓慢,那么许多债券资产将在降低政策利率周期中到期,无法享受到降低政策利率所带来的资产估值收益。另外,若出现需求不足的局面,信贷需求是少的,坏账率在提高,商业银行不断产生损失,时间拉得越长,损失越多,通过快速降息,可以缩短停留在需求不足的局面。
“银行业息差的收窄,与降息关系不大。即使不降低政策利率,当下商业银行的利差与盈利也会发生变动,主要原因是商业环境或经济周期发生了变化。”张斌认为。
(作者为《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