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作为应运而生的新型金融模式,为全球经贸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11月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开幕,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数字金融助力全球经贸发展”分论坛也同期举行。
会上,上海市副市长解冬表示,当前上海市大力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数字贸易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尤其在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方面,上海积极营造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同时着力构建数字金融的“四梁八柱”,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持续强化数字金融应用创新,并加快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落地。
这一系列举措也取得显著成果,目前,上海已累计推出了近200万个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在跨境服务贸易、货物贸易、航贸再保险等领域,落地了近40个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业务场景。
金融“链”动经贸,上海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心联动发展
据解冬在会上介绍,作为“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石,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自2020年基本建成以来,核心功能持续提升。上海口岸进出口额连续3年超过10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5%。目前上海口岸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比重达到3.6%左右,上海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口岸城市的地位不断巩固。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支持上海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扩大电子商务领域对外开放,打造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新高地。再比如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些都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加强联动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冬说。
同时,上海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先行先试,解冬称,上海市政府和中国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数字人民币发展的先行示范区。近日也印发了做好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行动方案,对数字金融发展和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科技创新,数字贸易迎发展新机遇
数字金融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金融业态和运作方式,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市场融合发展和贸易降本增效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应用场景更加广泛,数字金融在服务经贸发展方面正展现出新的特点。”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在会上分析称,在贸易业态深度重构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应充分用好成熟技术,在通关、物流、仓储、支付、运营支持等环节推广数字化服务,优化交易流程,提升贸易效率。
跨境商贸方面,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陈起儒提到,全球化合作面临着多元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连接海内外用户、产业、社会(CBS),是业内共同关注的话题。
陈起儒称,如今数字化跨境支付网络在提升消费、汇款、商贸体验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连接海内外CBS,可以助力行业构建新型、开放、包容、普惠的数字化跨境支付网络,并全方位提升跨境体验。
例如,腾讯为进口电商平台提供微信支付“跨境收付通”一站式解决方案,平台收到用户的微信支付款项后,可向境内外合作方灵活分账,并向海关报送支付单据。该方案保障了全链路的资金安全,同时基于灵活分账能力降低了资金出境后再入境的成本,多项数字化举措有效提升平台的运营效率。
全球数据治理体系重塑,金融牢守风险防线
不容忽视的是,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中,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跨境流动等问题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正逐渐融入国际规则体系,也给我国数字贸易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所所长杜国臣在会上分析称,在新一轮贸易形态转换中,我国拥有先发优势,这种优势应被及时反映到全球贸易规则体系中,以确保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中获得有效保护和涵盖。
杜国臣进一步分析称,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正加快步伐提升国内数字经济规则水平,提升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在数字制度规则方面,葛海蛟认为,要打造更开放融合的行业生态。全球各国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应该秉承开放合作宗旨,聚焦制度标准建设,加强沟通,凝聚共识,打造平台,让全球数字贸易之路越来越宽。
“不过,构建安全数字金融网络通信体系,要共筑风险防护屏障,守住数字金融防线。”葛海蛟提到,同时要正视其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完善风险隔离措施,探索保障数字贸易安全的新方法、新路径。
葛海蛟认为,尤其金融机构应该深度参与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更高效的融资渠道,以助力构建安全可靠的金融网络通信体系,为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全球经贸往来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支撑。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