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进博会|337项中国标准“国际化”,这场论坛干货满满

图片

标准是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技术支撑。11月5日,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标准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来自部分省(市)市场监管局、制造业领域行业协会、标准化研究机构、中外企业代表等共计200余人参加本届分论坛。北京商报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本次论坛发布了337项国家标准外文版和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路线图两项成果,并围绕“加强标准国际合作 共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智能制造未来发展的国际标准需求、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开展专题讨论。

国际标准推动技术创新

标准作为技术发展的“风向标”、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深化标准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对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技术发展运用起到重要作用。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337项国家标准外文版,涉及轨道交通装备、车辆、工业设备、智能制造机械、机器人等机械装备,石油、钢铁等大宗商品,铁路建设、能源开采等对外承包工程,还有新一代信息技术、空间科学、节能降碳等国际科技合作诸多重点领域。这些国家标准外文版将服务于国际经贸往来、工程项目建设和国际科技交流,有助于提升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工程项目建设效率,促进国内外检测统一,支持科技发展与创新,进而降低贸易成本,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标准国际合作作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在要求。一直以来,中国大力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治理,积极构建内外衔接的制度体系、开放接轨的工作体系和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为国际、区域标准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同世界各国深化标准合作、加强交流互鉴,共同完善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标准体系,促进全球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智能制造加速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标准国际合作的加强,智能制造领域正加速实现标准化。

智能制造涉及到众多的设备、软件和系统,它们之间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智能化生产的基础。标准国际合作可以制定统一的标准,确保不同国家生产的设备和系统能够相互兼容、互联互通,避免形成“信息孤岛”。

国际电工委员会电气运输设备技术委员会(IEC/TC125)主席、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小东表示,“体系架构很重要,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特征三个维度对智能制造所涉及的活动、装备、特征等内容进行描述,主要用于明确智能制造的标准化需求、对象和范围,指导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据了解,ISO、IEC、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累计发布了750余项智能制造相关国际标准,覆盖98个技术委员会或分委会,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十年,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累计发布国家标准394项,其中基础共性标准109项、关键技术标准280项、行业应用标准5项,牵头制定了48项国际标准。

通过标准国际合作,可以构建智能制造产业良好生态。高通技术公司技术标准副总裁李俨从事移动通信行业近30年,在他看来,移动通信技术如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无线通信领域,而是演变为一个深层次的技术赋能平台,为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这一转变使得移动通信不仅在通信领域产生影响,更在制造、交通、医疗、能源等众多行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李俨表示,“随着5G及未来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的低延迟、高带宽和大连接能力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各行业之间的跨界讨论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共同制定开放、统一的标准,为产业链各方提供了‘共同语言’,各行业间可以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效率。这种跨行业的协作不仅能加速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还能确保各方在智能化转型中获得共享的利益,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

数字化转型核心是人工智能

本次论坛还围绕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进行了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白皮书指出,人工智能每年为世界经济贡献2.6万亿—4.4万亿美元产值,其中1/4来自制造业和供应链生产的改进。近些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全国AI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截至2024年6月,我国已有超过4500家人工智能企业。

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开荃看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趋势,核心是人工智能。从“机器换人”到“机器助人”,人工智能将显著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流程、实现个性化定制,并为制造业生产模式带来巨大变化。

周开荃进一步表示,如在产品设计和创新方面,通过AI大模型和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国机集团下属中国电研,通过构建并训练优化智能家居产品语料库,显著提高了智能家居产品语音识别准确度。

同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挑战和困难。如制造业行业门类、运行机理差异大,数字化转型场景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对解决方案的个性化、异质化具有较高要求,很难找到可以直接复制的模式和经验。目前大部分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常常会聚焦回报周期短、市场前景广的领域提供解决方案,面对机理复杂、定制程度高的领域普遍不会主动加大投入,据统计,仅有约不到20%的人工智能企业具备面向制造业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但无论如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趋势,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制造业面貌。”周开荃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孔文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