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的零部件出口,到如今的高附加值科技产品输出,中国企业的出海模式正在经历从跟随到引领的重塑。
来自上海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海前三季度共备案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达674个,中方投资额6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对外投资领域主要聚焦于高端科技产业,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占全市总额的九成。
面对海外市场更严格的贸易投资准入和更高标准的技术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及供应链合规等要求,这一轮科技企业出海有哪些新“打法”?日前举行的第三届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论坛暨科技出海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创新高峰论坛上,多位一线专家带来了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从不免费,只做标杆
“我们从不送设备,而是让当地最好的医院用上我们的设备。”联影医疗国际业务部总裁夏巨松说。
产品力是联影医疗敲开海外关键市场大门的底气。初到美国布局时,联影团队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联影是谁?当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团队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笔专项支持,在全球遴选合作伙伴,研发人体全身扫描的高端PET设备。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联影获得了展示机会,突破当时业界分辨率和灵敏度极限、体积大幅缩小的数字PET探测器让对方眼前一亮。在组团来沪无死角考察联影后,美国团队将全球范围内唯一产业化合作伙伴落定在了联影。
2020年,联影在印度签下第一笔订单,高质量的产品为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复购订单。如今,五大印度顶级医疗集团中的四所已经选择与联影医疗全面合作,联影在印度成功安装并投入使用的设备达到数百台。
夏巨松表示,技术创新托底是联影医疗“走出去”的秘诀之一。从2017年第一台设备走出国门至今,联影医疗设备已在全球装机超过3万台,遍布全球超75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医疗机构。
产业升级,绿色出海
在一些行业身陷“内卷”、杀成红海之际,一些产业正在悄然兴起,绿色低碳产业就是其中之一。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理事长黄岩注意到,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不少搭上“绿色快车”的企业在出海中占得先机。
一家名为“箱箱共用”的上海企业就把循环包装技术做出了名堂。近年来,他们不仅与沃尔玛、欧莱雅、阿里巴巴集团生鲜事业部等签订长期服务协议,来自日本、南非、欧美等地的订单也暴涨。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廖清介绍,过去,包装是一次性用品,用户拆掉后就当垃圾处理了,箱箱共用推动包装周而复始地使用,让包装循环像用水用电一样方便。在公司的技术加持下,一个包装箱可用10年,相当于替代100个一次性包装。
箱箱共用的设计理念不仅帮助客户节省了成本,也引领了物流行业的技术和模式创新。上海国创ESG中心执行主任刘涛提醒,当下全球ESG正在蓬勃发展,标准趋向强制化、统一化、精细化,比如欧盟出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美国出台了《气候信息披露草案》,ESG理念既是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也可能是全球化战略布局的重要机遇。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箱箱共用近三年实现了业绩逆势增长,海外营收占比超过40%,成为“上海制造”服务全球的绿色新名片。
科技企业,出海主力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总经济师罗志松表示,科技企业出海是此轮企业“走出去”一大特征。从上海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据领先地位;从投资领域看,主要聚焦高端科技产业,涵盖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生物医药、软件设计等前沿领域。
“以高端制造、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出海,展现出企业出海策略从技术到品牌的转变,这些领域的领军企业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型品牌,以国际市场为核心,全力推动产品、产能和品牌的全球化输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说。
以联影为例,夏巨松表示联影一直是以全球化思维去拓展海外市场,而不是只想把中国的产品拿到国外去卖。这一理念的形成和医疗设备的特性也有关,“一台设备进入医疗机构至少要服务十年,因此准入是非常难的。”他说。
博睿创始合伙人金京将科技企业全球化分为五个阶段,其中销售、运营属于初级,能力、人才和文化属于中高级,在他看来,当下已有一批中国企业凭借自身创新能力步入全球化的“更高阶段”。
作者:沈湫莎
文:沈湫莎图:受访者提供编辑:沈湫莎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