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到2024年,广州消化道疾病周逐渐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医学盛会,成为了汇聚全球消化道疾病前沿研究的重要平台。一代又一代医者薪火相传,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正值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第十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将于11月8日-10日启幕。
十年相约,秉持着“守真、创新”的信念,数百位国内外医学专家齐聚羊城,把脉最新发病趋势、临床诊疗新知。广州日报融媒记者团队深入大会,专访我国消化道领域重量级专家,解读有关结直肠癌、胃癌、肛肠良性病、炎症性肠病等消化道领域疾病的科普知识,搭建专业医学与大众科普的桥梁,共同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汪建平:
中国消化道疾病专家自信走向世界舞台
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位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过往,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仅为50%,如今已提高至70%,在以胃肠肛门疾病专科优势知名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最新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术后五年生存率达到85.8%(2011-2019年术后病理为I-III期全部患者),处于世界前列水平。
今年6月,在一年一度四万多人参与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作为从全球选出的八份结直肠癌领域科研报告口头汇报代表之一,中山六院荣誉院长、结直肠外科汪建平教授,副院长、结直肠外科康亮教授再次登上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消化道领域专家的前沿科研成果。这是继汪建平、王磊、邓艳红之后,中山六院消化道领域的专家第四次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医生的声音。
作为中山六院首任院长,汪建平是推动我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为我国结直肠癌的规范化诊治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国内最早关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功能性问题和生活质量的专家之一,他在改良手术技术提升保肛率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直肠癌保功能关键技术体系,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第十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来临之际,汪建平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为我们解读了结直肠癌最新的发病趋势,“这将是改写教科书传统认知的理念更新。”一直在路上孜孜不倦,从未忘记创新,这是汪建平以及其团队一路走来坚守的信条。
谈肠癌:
这是难得的、可以提前“截杀”的肿瘤
“世卫组织推荐了四种恶性肿瘤启动人群的早筛工作,结直肠癌就是其中之一。”汪建平表示,肺癌、乳腺癌、宫颈癌以及肠癌,适龄人群主动筛查,往往有比较好的效果,“对比胰腺癌或者肝癌等肿瘤,普筛存在一定难度,有的发展迅速,来不及阻断就进展为中晚期,而对于结直肠癌,我们有信心打好有准备之‘战’。”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今年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和死亡情况,2022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位列第二位,死亡率居第四位。
随着各地对结直肠癌这一疾病认识加深,在早筛早诊早治理念的倡导下,早筛工作有望进一步落到实处,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有望下降。
“从总体形势来看,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汪建平表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如广州、上海、中国香港等,结直肠癌发病率近年来在肿瘤排名中一直处于高位。
“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层面推动的肠癌筛查工作正在有序推开,像广州,很有希望作为先行地,将肠癌的‘提前截杀’防控工作做到先进水平。”汪建平表示,在结直肠癌中,有80%的肠癌由最初的腺瘤起步,经过7-15年的漫长时间才发展为癌症;只有20%从一开始长出便是癌,这意味着有八成的肠癌,可以通过主动筛查这一“布控”手段,将其“截杀”于摇篮中。
从2015年开始,广州市政府启动了“广州市大肠癌防控项目”,面向全市45-74岁居民中开展筛查工作,在筛查的数十万人中,做了肠镜的患者,有一半排查出肠道问题,及时进行了医治,这从政府层面有力推动了肠癌早筛早诊工作。
谈防控:
45岁应做第一次肠镜
除了政府层面的推动,对个体而言,个人的防控工作同样重要,这里面,涉及到主动筛查的依从性问题。
汪建平介绍,近年来,肠癌筛查技术发生了不少变化,患者无须再为“做肠镜”忧心不已。
以往,有症状的患者,先做粪便潜血筛查,发现阳性建议做肠镜检查,但实际上,发现潜血阳性的患者,仅有17%的人愿意进一步做肠镜,依从性很低。
为什么依从性低?主要来自三大痛点:一是怕痛;二是怕麻烦;三是泻药难喝,清肠之路辛苦。
针对患者的痛点问题,中山六院医生团队研发的肠癌早诊早筛粪便DNA快速诊断试剂盒,通过检测粪便中病变细胞特有的基因甲基化状态,可进一步便捷检测患者是否患有结直肠癌。该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于是,在新的筛查模式下,形成了粪便潜血筛查-粪便基因筛查-肠镜筛查路线,在第二步基因筛查环节,还是显示阳性,这时候患者往往更愿意进一步做肠镜,以肠镜这一金标准来确诊是否患有结直肠癌。“因为加了中间一步,患者的的依从性大大提高,筛查比例提高到了75%,发现肠道病变甚至早期肠癌的几率大为提高。”汪建平说道。
专家提醒,对于普通人群,建议45岁开始做肠癌的筛查,未做过肠镜的人群应进行一次检查,在做肠镜过程中发现有息肉、腺瘤等问题,也可及时处理。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可通过粪便潜血、粪便基因等方式进行初筛。此外,即使是肠镜检查,现在也已有成熟的麻醉技术,“睡一觉不到一个小时,醒来就发现已经做完了。”
新变化:
肠癌三大流行特征已发生改变
采访前一日,刚结束四台手术的汪建平马不停蹄来到办公桌前,开始编写最新版的胃肠道肛门外科学相关教科书。立足当下最新数据,汪建平介绍,过往教科书上关于结直肠癌发病的三个认知,到了需要改写的时候了。
其一,根据三十年前肠癌的流行病学数据,35岁以下的患者占比12%,“这一比例相当高。”近年来,有关肠癌发病年轻化的探讨不绝于耳。然而,根据最新的数据,汪建平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趋势发生了变化,60岁以上老年人是发病的主体人群,“国际上结直肠癌发病高发中位年龄是69岁,我们国内发病情况正往这个趋势持平,35岁以下年轻人在总发病人群中占比降低了,但年轻人本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其二,过去,直肠癌比结肠癌发病人数多,现在数据显示,这两种肠癌的发病人数基本持平了。“肠道左半边以结肠为主,右半边以直肠为主,我们以往认为,左半边肠癌相对“温和”,右半边的直肠癌则很“凶猛”,一听到直肠癌就很害怕,实际上,随着外科手术的进步,直肠癌的生存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其三,传统观念认为低位直肠癌在直肠癌中占比高,为了保命,这类患者往往需要做“挖肛”手术,难以保肛。实际上,汪建平介绍,直肠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并非低位直肠癌占据大头,而直肠癌的保肛率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目前,中山六院直肠癌的保肛率达到了90%以上,从治疗理念来看,我们从保命、保肛,发展到保患者功能从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发病趋势的变化,汪建平提醒,外科医生的临床认知也应作出更新。
走向国际的中国消化道领域医生:
晚期肠癌患者也不要放弃希望!
“中国消化道领域的医生,临床手术做得好,干净、漂亮!在科研领域和基础研究方面,无论是我们这一代,还是青年医者们,都要努力发出声音。”汪建平分享了今年再次成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大会受邀口头报告团队代表的感悟。
发声的背后,离不开结直肠癌诊疗领域术式的创新发展和抗癌“武器库”的更新升级。“结直肠癌的疗效整体上是获得提升的,数据显示,结直肠肛门外科相关的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提高了10%。”
细数抗癌“武器库”,汪建平介绍:
其一,面对结直肠肛门疾病,医生从以往“单打独斗”一人做手术到“团队作战”,通过MDT多学科讨论,不同专长的医生各展其长,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最优方案;
其二,治疗理念不断创新。“中山六院是国内较早提出先用药物将肠癌肿瘤缩小降期再行手术这一创新治疗理念的医院,虽然少部分结肠癌患者用药后还是有所进展,但是对于大多数适用这一方案的患者,手术前提前用药是获益的。”
其三,精准化疗的临床应用。在结直肠癌诊疗领域,医院团队将肠癌细分为四种亚型,有的适合做手术、化疗;有的不适合化疗,会带来反效果;有的化疗没有效果;有的可优先采用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依据肠癌的分型调整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其四,药物的进步以及免疫治疗的应用。“肿瘤药物是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快,在临床应用中效果也很明显。”汪建平介绍,除了国际上肿瘤药物的推陈出新,目前针对晚期肠癌患者,有一种亚型的患者对于免疫治疗应答很好,临床上甚至还出现了肿瘤完全消失的情况,因此,晚期肠癌的患者,也有了新的希望。
对话汪建平:
记者:在结直肠领域,无论从治疗理念还是诊疗技术,您带领的团队都作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探索,不但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医生的声音,医者要做到这些需要具备什么内核?
汪建平:从30年前我们就在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经过20多年临床探索逐渐建立起完善的体系,治疗理念也从保命、保肛,发展为保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外科医生要意识到,做手术,并非是切个肿瘤就了事,我们要思考更多,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从临床需求出发,从患者角度出发,我们医学研究和创新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专家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荣誉院长
结直肠外科 汪建平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首任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中央保健委员会特聘专家。
学术任职:任中华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名誉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副会长、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FRCS)、美国结直肠外科学会荣誉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院士(FACS),担任《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专家组共同组长、全国五年制规范教材《外科学》第8版、第9版共同主编。
医疗专长:从事临床工作四十年,一直坚持在临床第一线查房、教学、会诊、手术,专业领域为普通外科,对消化道外科尤其对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治有较深入的研究,在直肠癌保功能手术系列研究中成绩突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雅和门诊)
责编:张婷婷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乐虞莹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梁超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