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悲拳被定为迎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润忠为第四代传承人。
大悲拳是中国武术和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独特佛门拳术,有着绝佳的健身和养性效果,在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129个拳种中被列为著名拳种。
该拳源自佛门经典《大悲咒》,是一套蕴观想、持咒、结印为一体的内外兼修、体用兼备的修持武术。民国期间,由奇云和尚在北京地区开始传播,逐渐成为强身健体、修养身心,适合全民健身的体育项目。
大悲拳由奇云和尚传承、赋名、完善并传世,重在神、意、气的培养,用意不用力。练习时口诵大悲咒,身练大悲拳,经咒八十四句,动作六十三式,其姿态大开大展、舒展大方,动作舒缓,呼吸协调。演练时神态端庄宁静,处处贯以罗汉形态。
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上方山兜率寺住持奇云和尚在云游各地名山宝刹期间,偶遇隐士高人,习得了无名神拳。后来,奇云和尚在拜诵《大悲咒》时又有了新的顿悟,并将自身所习的诸家拳术之精华熔于一炉,创造出传奇而殊胜的大悲拳。
1937年由奇云和尚口述,弟子云庵和尚演练拍摄,李瑞呈执笔,编写出《大悲陀罗尼拳图说》,此后在社会上传授,奇云和尚为大悲拳的一代宗师。
赵润忠自幼学习武术,精通各种拳路,基本功扎实。2007年,正巧在修养身体期间的赵润忠结识了在迎泽公园练习大悲拳的赵喆,由此便开启了他练习大悲拳的生涯。
跟随赵喆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赵润忠深切地感受到大悲拳给他带来的益处。从那时起,他便坚持每天练拳,决心传承师父赵喆的衣钵,把大悲拳发扬光大。
守得云开见月明。2018年,赵润忠取得山西省高级教练员资格证,成为武术一级教练员、武术六段,专职从事武术推广,传授大悲拳。
这些年来,赵润忠不遗余力地在迎泽区文瀛公园、迎泽公园、山西省体育馆等地推广传授大悲拳。在推广的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将拳法进行了优化。“为了方便大家练习,我将大悲拳的六十三个动作拆分为十六式、二十二式、三十二式、四十五式和六十三式。”赵润忠说。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禅宗有印心传承,武学的传承也需要契机。赵润忠解释,拳术有明劲、暗劲、化劲这一客观存在的进阶过程,练习是有次第的,学习者没有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是绝对不行的。
大悲拳绝非简单的拳脚功夫,也不局限于特定的门派传承,它外练筋骨皮,内养精气神,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健身方式,蕴含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赵润忠说:“练习大悲拳是为了强健体魄、打通气脉,同时为修心服务,目的并不在技击。”大悲拳属于内家拳,主静、主柔、重意。练内家拳就是练气,练气故而养血,久则气血充盈、经络通畅,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习武的核心在于变化气质。”赵润忠认为,习拳要与涵养心性相结合,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大悲拳主张“存养浩然之气”,而后“自能神清气和,进退纵横各得其宜。”
内家拳中的上乘功夫,注重养气调心。《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慧能的“无住为本”,这种无碍之心,超于神化,实以心意的持守为要。
赵润忠在多年的练习中体会到,练拳也是修禅,是为“禅拳”。禅能修心,武能修身;武为基础,禅是根本。身心如一时,禅拳自然归一。大悲拳以禅心运武,久练自化,熟极自神。这种调心法则,可谓完全脱胎于曹洞宗的默照禅,是禅的世俗化、武术化的应用。
当练到行走坐卧皆是拳的境界,内心无碍无畏,戾气尽消,自然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也就具备了坚毅果敢、持之以恒的耐力和胸怀高远的坦荡。
■ 校 对丨兰 杰 王 乾 常一笑
■ 审 核丨牛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