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众眼里的好编剧,电影《双旗镇刀客》《杂嘴子》《五魁》,电视剧《水浒传》《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连串的名字背后,是荣誉、口碑、票房和收视率;对写作者来说,他是作家中的作家,这一点,无需奖项和销量证明,作家们数十年间的口耳相传,会把这个事实写进中国文学史。尽管,他也从不缺少奖项和销量。
近日,这位以笔行天下的文化大师来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名为“文学·影视·编剧·作家 ——从《双旗镇刀客》到《水浒传》”的专题讲座。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著名诗人李海洲、吴向阳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与金庸“华山论剑”
作家中的作家写出真正的中国西部电影
“我是杨争光的超级粉丝。” 沙龙主持人李海洲开场便表达了对杨争光的敬仰。“以前写小说,到结尾处会停下,发给朋友猜,这是我对结尾的重视,也是我写小说的乐趣。但杨争光的小说几乎篇篇都有豹尾,不仅意想不到,表现力也非常强,他绝对是一位结构主义大师、作家中的作家。所以也只有他这样‘阴险’的小说家,才能把宋江写得全网憋闷。网上根据98版《水浒传》,分析出梁山多股势力的政治斗争,结论都是宋江最坏,要我说,杨争光才是最坏的。”李海洲的话引来全场爆笑。
△沙龙现场
吴向阳对杨争光的另一部作品印象更深:“我认识杨老师的时间很短,但认识他作品的时间很长。91年看《双旗镇刀客》,大受震撼。以前对武侠片的印象来自香港,你来我往要打半天,但这部电影会让我想起古龙的武侠小说,里面的人出手顺发而至,一招毙命。”
李震同样肯定了《双旗镇刀客》:“我们以前常开玩笑,说杨争光太‘花’。刚认识的时候他写诗,后来写小说,和余华、苏童、叶兆言差不多同时期,势头从不比他们弱,正当大家看见一颗小说巨星升起之时,他突然开始去搞影视创作。当时大家把《老井》《人生》《黄土地》这些作品命名成‘西部电影’,但这些电影其实更接近黄河文明。西部是边地文化,黄河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主要脉络,显然不合适。《双旗镇刀客》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开始审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西部电影。”
杨争光编剧的《水浒传》热映后的2003年,武侠宗师金庸终于了却心愿,登顶北峰,华山论剑。活动安排包括他在内的五位“高手”,坐而论道。而金庸先生唯一点名要见的,正是杨争光。当时,杨争光的确是带着“论剑”之心上的山,但后来面对金庸的儒雅和谦谦君子之风,也就不便“论剑”。但最终他没有同意参与《射雕英雄传》的改编,因为尽管佩服于金庸先生的风度,但对他的作品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沙龙合影
文艺多面手
为《水浒传》被“软禁”一年
从《双旗镇刀客》到《水浒传》,杨争光将创作背景、影像形态、结构意识、人物形象,一一讲解,活动现场掌声不断。
△讲座现场
他回忆,在九十年代末,当时的条件几乎难以想象。但与之而来的是更加难以想象的困难。《水浒传》版本众多、回目众多、人物众多,且故事线索繁杂,剧组计划只拍摄40集,如何在浩瀚原著里做取舍,成了千难万险的第一关。
△讲座现场
编剧组成立之初有5个人,那时的杨争光三十出头,却被选为编剧组组长。剧组从全国各地找来众多专家,个个都对《水浒传》的细节如数家珍,也因此频繁向剧本提出质疑。初稿写完,一位编剧离开,到第二稿完成,就只剩下孤独的组长杨争光。最后,他与好友冉平被‘软禁’秦皇岛一年,完成改编。整个创作过程压力空前,杨争光掉了不少头发,甚至需要“安定片”入眠,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安定片”。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文学与影视创作有何异同。杨争光回答:“首先文学是个人的,付出自己的时间就可以,但影视是集体的,每一部影视剧的拍摄都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编剧应该有非常强的责任意识。其次,文学相对自由,但文学中能体现丰富性的心理、环境、容貌描写,在影视中多余,这些部分要么无法视觉化,要么会限制其他岗位的创作。比如《水浒传》中的林冲之死,只有一句话,但我们从诏安、谈判、隐瞒到郁郁而终,给了他人生末尾非常完整的故事线。一方面是考虑到林冲这个角色应该会受人喜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剧本必须有画面、必须具体,否则拍摄没有依据。”
△沙龙签名赠书
在鲜花与掌声中,杨争光现场签名赠书,讲座圆满结束。
△讲座合影
【关于杨争光】
杨争光:当代著名作家,中国金牌编剧。著有《杨争光文集》(十卷)《我的岁月静好》《少年张冲六章》《从两个蛋开始》《棺材铺》等作品多部。编剧有电影《双旗镇刀客》《征服者》,电视剧《水浒传》(央视 98 版),《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策划)等多部。先后获得人民文学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奖,第 50 届威尼斯电影节国会议员奖,第1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第18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等多项荣誉。
来源:重庆客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