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陆大鹏×李双志×郑诗亮:魏玛时期的德国警察与罪案








图片

第一时间看到「非虚构时间」推文。

在豆瓣超高分德剧《巴比伦柏林》中,柏林警察局凶杀调查科的甘纳特边吃甜食边破案的传奇形象深入人心。他几乎一手建立起德国的现代刑侦技术与制度,堪称现代德国的凶案调查之父。


那个时代是德国历史上短命、危机重重,却又绚烂多彩的一章——魏玛共和国时代。在《凡尔赛条约》的阴影下,在世界政治权力变迁的暗涌中,在“二战”前将死的民主和大萧条之前的疯狂中,这个短命共和国的形势波谲云诡。


作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警局成为几乎所有人群的交集之地。其中,警察与黑帮的周旋较量成了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的脆弱、道德观念的模糊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


我们今天在城市中打拼的很多忧虑在魏玛时期的柏林也有集中体现——孤身闯荡大城市的迷茫、被工作异化了的孤独感等,彼时生活的答案能给今天的我们何种启示?我们又可以从那个时代的罪案里看到怎样的关于人性、正义、权力等现代化的命题?


8月30日晚上,陆家嘴读书会邀请到《巴比伦怪物》作者陆大鹏、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教授李双志、《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一起登上探长甘纳特的警车,穿越1920年代魏玛德国的犯罪迷雾。


今天为大家分享对谈的部分精彩内容。


图片

活动现场。李双志、陆大鹏、郑诗亮(从左至右)




《巴比伦怪物》与《巴比伦柏林》


郑诗亮:大鹏最近完成了一本新书,叫《巴比伦怪物》。而跟这本书的书名相关联的有一部非常知名的德国电视剧,叫《巴比伦柏林》。那我想一开始我们的话题轻松一点,从这样一部知名电视剧切入。两位老师可以聊一下跟它相关的一些背景,聊聊对这个书名、对这个电视剧的感想。


陆大鹏为了防止对中东文明、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感兴趣的朋友误以为我这本书写的是那块地方,我要提醒大家,不是这样的。虽然我这本书的书名叫《巴比伦怪物》,说到了巴比伦,但是它跟中东、跟古巴比伦没有任何关系,它讲的是1920—1930年代的德国历史,讲德国那段时期的警察,主要是刑警,还有侦探和黑帮,还有当时犯罪的历史。


那为什么取这个奇怪的名字呢?因为有个典故,大家如果读过《圣经》的话,就会知道里面有“巴比伦大淫妇”的说法,说古巴比伦城是一个罪恶渊薮,各种不道德、各种伤风败俗、各种可怕的事情都在那里发生。因为历史上犹太人曾经被巴比伦攻打过,犹太王国被灭亡,犹太人被掳掠到巴比伦,这就是所谓的“巴比伦之囚”,所以犹太人非常仇恨巴比伦,他们在写《圣经·旧约》的时候,就把巴比伦写得特别糟糕,然后基督教就沿用了这个典故。

图片


也不是我们今天的人才会把巴比伦和柏林联系起来,实际上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很多类似的说法,左派会这么说,右派也会这么说,尤其像希特勒、戈培尔这种纳粹分子就经常这样说,他们把柏林比作巴比伦。希特勒是南方人,是奥地利人,而纳粹党主要是从南方往北方发展。最初的时候慕尼黑是纳粹主要的中心,被称为“运动之都”,柏林对纳粹来说是一个被征服的远方、一个不太愿意归顺的桀骜不驯的地方。所以,纳粹在开始的时候对柏林有着一种隔阂和敌意。再加上纳粹仇恨的魏玛共和国就是以柏林为首都,所以纳粹对柏林的观感就更差了。


这个其实跟柏林这座城市的气质也有关系,不论是当时还是今天,柏林给大家的形象都是非常开放、非常多元,有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少数群体,各种各样的亚文化,非常丰富多彩。20世纪30年代,魏玛时期的柏林也是这样,特别开放,所以会有很多在那些道学家或者是极右翼分子看来是伤风败俗的事情,像各种性少数的群体、各种夜生活场所。比方说,当时柏林有一家性学研究所,它其实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科研机构,一方面研究这方面的科学,另一方面给大家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向青少年或者劳工阶层普及关于避孕的知识等。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东西。但是这些在纳粹看来,这些东西就是伤风败俗。比方说,有些同性恋或其他性少数群体的活动,一方面会被认为是伤风败俗,另一方面会被认为是不爱国。不老老实实结婚生孩子,就是在祸害德意志民族的未来。所以在纳粹分子看来,魏玛时期的柏林就是一个非常肮脏、非常败坏的地方。

图片

《巴比伦柏林》剧照


而在当时柏林被称为“巴比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1918年一战结束之后,德国有一段时间经济非常差,社会非常动荡,社会上产生了很多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风俗业的行业。当时柏林的风俗业非常的昌盛。一些有钱的英国人、美国人就会拿着非常坚挺的英镑、美元来到德国寻找他们的“爱情”,或者来追寻刺激和冒险。


非常有名的英语文学大师奥登和他的好友伊舍伍德就曾经有一段时间来到柏林。伊舍伍德在柏林生活了很长时间,写了两部小说,讲他在柏林的生活,一部叫《别了,柏林》,另外一部叫《诺里斯先生换火车》,非常有趣。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一下。这两部小说都有中文版,都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伊舍伍德后来还来过中国。除了奥登和伊舍伍德,还有很多诗人、艺术家、画家、电影导演等天才式的人物来到了柏林。因为柏林在那个时候是一个特别开放,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特别放荡的一个城市,所以柏林当时就有了“巴比伦”之称。


近几年德国拍了一部电视剧叫《巴比伦柏林》,更是把这个印象给延续了下去。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以1918年到1933年的魏玛时代为背景的德国时代剧。魏玛时期夹在1918年帝制灭亡和1933年纳粹上台之间,社会特别动荡,经济上大起大落。开始的时候,经济非常差,然后中间有一段时间,大概十年时间比较稳定,被称为“黄金二十年代”。那个时候德国经济就发展得比较好,接着又经历了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德国经济一下子变得非常非常糟糕,导致几百万人失业,这也是纳粹上台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另一方面,魏玛时期在文艺领域有很多非常了不起的进步,比方说它有很优秀的表现主义电影、戏剧、小说、绘画,等等。那时候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著名女演员玛琳·黛德丽。还有另外一部小说叫做《法比安》,描写魏玛时期的知识分子生活,很值得推荐。那个时代的柏林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一方面,经济、社会、政治上都非常动荡;另一方面,文学、艺术又非常有影响力,非常有创造力,同时生活方式又特别丰富多彩。

图片

《巴比伦柏林》剧照


我看到《巴比伦柏林》之后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因为电视剧里面讲的是警察的故事,里面有很多神奇的追凶、侦破案件,还有描写德国黑社会的故事。我当时就在想,这些东西是真的吗?或者说,这个电视剧背后有多少东西是真实的?所以后来我就开始去寻找资料,去看一些学术的资料,以及其他的各方面的材料,包括文学作品。我想了解20世纪30年代的那个德国警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当时的德国警察是怎么样工作、怎么样生活的?他们的制度是怎么样子的?


比方说,如果接到报警说发生凶案之后,警察去了现场会怎么处理?那个时代发生了哪些著名的案件?有的案件可能是跟政治有关系的,比方说谋杀政府的高级官员;或者有的跟政治没关系,可以平移到其他任何一个时代或者是空间,比方说各种心理变态造成的连环杀人;还有其他的一些社会原因造成的犯罪,比方说因为经济压迫,贫富差距,政治上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很多犯罪,民间甚至会有类似侠盗罗宾汉的人物。


后来我就写了这样一本书,大概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写那个时代的警察经历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样经历帝制灭亡、共和建立,然后怎么样在魏玛共和国的十多年的时间里面发展刑侦技术,建章立制,怎么样培养出一个探案能力很优秀的班底,然后他们又怎么样被纳粹吸收,成为纳粹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这是第一。


第二写的是警察的对手,就是黑社会。德国的有组织犯罪当时是怎么样子的?《巴比伦柏林》里面,有一个非常风度翩翩的黑帮大佬。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德国黑帮是怎么样的呢?所以我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德国黑帮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子的。


第三部分就介绍了当时的很多案件,大概有二三十个案件,有各种各样的,有凶杀、有诈骗、有盗窃,等等。我选的都是要么是非常典型的,有历史意义的,跟历史发展重大有关系的罪案,要么就是我觉得这个故事本身特别曲折、特别精彩,想借着这个机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图片


李双志:刚才有很多朋友举手说看过《巴比伦柏林》,你们在看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样,我当时印象中以及后来我经常给同学们展示的时候,就是它的开头。一开始是歌舞升平,夜总会奇装异服,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辣眼睛的场景,然后非常丝滑地从这个场景就过渡到一个贫困的狭仄的小酒馆里,那个探案的官员,黑社会大佬的样貌、面目,加上一个非常有喜感的肥胖的身体在和他的手下在探案,一下子就被拉到了一个非常穷苦的、贫困的、充满了忧愁和罪恶的这样一个地点,两个极端之间的跳跃让你非常受震撼。我们经常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里就是夜总会有酒肉臭,然后直接是酒馆里出现了警探所要看到的真正的尸骨。就在这样一种极端的冲击之下,突然就对这个巴比伦有了一个极其具象的感知。


刚才大鹏也说到魏玛时期充满了文艺上的创造力、革新力、破坏力、颠覆力,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因为我们刚才说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它不仅是贫富差距急剧地增大,而且也是因为它夹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充满了无数多的政治的争斗和人性的最极端面的丑陋的暴露。在那种风云变幻里面蕴藏的就是人性的巨大爆发,人性的感知和文艺的创造力结合在一起。

 


魏玛共和国

——混乱又充满想象力,现代性的实验场


郑诗亮: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它始于1918年德国帝制的崩溃,终于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这样一个横截面非常清楚的短短十几年的历史,其实有太多丰富的可能性。我想我们接下来可以围绕这一头一尾展开聊一下这个魏玛共和国是怎么诞生的,是怎么崩溃的?它其中有没有哪些所谓的历史规律的使然?有没有哪些历史的偶然性?以及我们前面提到的它那种光明面,那种自由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学艺术科学的创造和它的阴暗面——贫富差距的分化,或者各种极端势力的互相的斗争。


陆大鹏我先简单地捋一下魏玛共和国历史的大致框架。我这本书里面有一个细节,是我自己注意到的,就是魏玛共和国的开端是以柏林市警察局遭到冲击开始的,然后魏玛共如国的灭亡,或者差不多是最后一幕(也许是倒数第二幕)戏,也是柏林警察局遭到冲击。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在政权更迭的时候,大家首先想把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面,有了军队之后就要控制警察。因为警察是掌握国内安全的力量。所以每次政权更迭的时候,警队都是各方政治势力首先要去争取或者是去抢夺的对象。


在1918年11月,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之后,德皇自己宣布退位,逃到荷兰去了,等于是皇帝放弃了自己的职责。政府没有了,现在怎么办?就需要有人挑起大梁。当时议会里面的第一大党叫社会民主党,就是现在治理德国的三个党之一。当时社会民主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党,是德国议会中的第一大党。我们以前经常讲德意志帝国多么的专制,但是你要想,那样一个专制的政权居然会允许社会主义者成为第一大党,这也是有点厉害的。社会民主党在危急时刻挑起了大梁,宣布建立共和国。因为他们的宪法是在另外一个城市——魏玛——制定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魏玛共和国。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支力量,就是后来的德国共产党,但当时还不叫共产党。德国共产党成立了另外一个政权,称为德意志苏维埃共和国。于是当时就出现了两个共和国,一个是社会民主党领导的,他们算是中间偏左;还有一个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当然我这么说不是特别准确,因为当时共产党还没有正式成立。总之,这个时候出现了两个左派势力,一个中左,一个极左,他们就开始争夺国家的政权。但与此同时,国家的所有政府机器,各个部委、官僚系统、司法系统,尤其是警察和军队,仍然掌握在过去的旧势力手中,那就是右派的、保守派的贵族地主和官僚。所以,这个时候等于是三股势力三足鼎立。

图片


在这个极端困难的环境里面,社会民主党做了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决定,就是跟右派联合起来,借右派的兵去镇压共产党,因为军队掌握在右派手里。而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本是同根生,他们都是主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从此就结下了冤仇。社会民主党在这个时候就掌握了政权,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第一任总理都是社会民主党的。


这一点很有意思,就是社会民主党在这个时候并没有按照自己以前的设想,建立一个工人阶级的国家。按理说,它这时候已经掌握了政权,但是它没有继续抓住这个政权。因为它有一个比较理想主义,或者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幼稚的想法,就是:我们是国家的临时看管人,国家在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候,我们作为第一大党,承担起这个责任来;但是,我们并不能够代表全体德国人民,我们只能代表无产阶级,我们甚至都不能代表全体无产阶级,而只能代表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就高风亮节地承担起临时看管的角色,把国家稳定下来,然后举行大选。所以此后,除了很短暂的间歇之外,社会民主党就基本上没有在联邦层面单独执政过。


但是当时的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今天的德国也是联邦制国家,这就意味着它的每个邦(大家可以参考美国的各个州),都有非常大的自主权。魏玛时期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就是普鲁士,无论面积也好、人口也好,还是工业也好,普鲁士都占到德国的绝大多数,所以社会民主党虽然没有在整个国家层面执政,但是在普鲁士邦执政。大概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面,几乎是不间断地由社会民主党治理普鲁士,所以他们控制了普鲁士的内政部。


内政部管什么?一个主要工作就是管警察。所以普鲁士邦的警察长期控制在社会民主党的手里。这些在社会民主党领导下的警察,差不多站在中间的位置,他们的左面是共产党。共产党的要求是什么?就是要暴力革命,推翻政权,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式的国家。警察的右边是谁呢?就是各种极右翼势力,其中最厉害的就是纳粹。警察站在中间的位置,受到左右夹攻,它的左边和右边都是反对现行制度、反对魏玛民主的势力,所以警察的位置非常尴尬。


大家记得电视剧《巴比伦柏林》里面有个情节,就是共产党组织的五一劳动节的大游行遭到了警察的镇压,警察开枪打死了一些无辜群众,其实那就是社会民主党领导下的警察干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警察拿着非常粗的棍棒殴打纳粹的冲锋队员。所以当时的警察就是要左右开弓,既打左边,也打右边。这种局面之下,后来魏玛共和国在左右两边的夹攻之下就灭亡了。当时共产党的势力(就是左边的势力)比较弱一些,右边的势力更强,也就是纳粹党的势力更强,所以纳粹掌握了政权。1933年希特勒上台,于是魏玛共和国就灭亡了。

图片

《巴比伦柏林》剧照


在魏玛共和国的十多年里面,警察队伍,主要是普鲁士和柏林的警察,大部分时间是掌握在社会民主党手里面的。所以社会民主党要利用这支警察队伍的力量,来维持这个处在左右夹攻之下的政权,就像走钢丝一样,所以它的结局也不难想象。在帝国时期,警察很多是退伍军人或者退伍军官。他们大部分人天生是保守的,天生是倾向于帝国权威的。但是在1918年十一月革命的时候,革命党可以说是花费了很小的代价,没花什么力气就成功地把警察这支队伍接收到自己手里。


那些警察虽然可能在心里面还想着效忠于过去的皇帝,但是大部分人都还是照常回来上班了。一方面他们都是要谋生计的,谁给发工资就跟着谁干。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德国警察有一种思想,我们今天可以来探讨一下这思想里有没有道理,就是他们认为自己是一支非政治性的技术力量,所以他们是效忠于国家,效忠于一个抽象的国家,而并不是效忠于哪个具体的政权,所以他们觉得换了政权跟他们没有太大关系。


郑诗亮:他们幻想自己在政治上不站队。


陆大鹏他们觉得可自己以保持中立的地位,处理治安问题就好了,认为自己是“纯粹的”技术干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纳粹上台的时候,警察也是几乎没有做任何抵抗,就顺顺当当地继续换了一套制服到纳粹体制里面上班去了。


魏玛时期的警察队伍基本上是这样。警察大概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治安警察,就是穿制服的;另外一个是不穿制服的刑警。刑警往往很傲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更加高人一等,是技术专家,跟那些穿警服的粗汉不一样。所以刑警更加认为自己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力量,也更加容易被纳粹接收。


所以很多在魏玛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些侦探、著名的刑警干部、警队的高级领导人,后来都顺顺当当地在纳粹体制里面上班,换上党卫军的制服,一直服役到最后,一直到1945年。特别有意思的是,1949年建立联邦德国之后,以前那些穿过纳粹制服的老刑警们又照常回来上班了。虽然又换了一套衣服,但是你想在那种百废待兴的环境下,新政权也需要技术干部。那技术干部从哪来呢?只能还用以前的。


图片

《巴比伦柏林》剧照


李双志:首先就是魏玛其实是一个非常可怜、非常脆弱的共和国。大家要知道,德国在很漫长的一个时间里面,它是一个既天真又残忍,在理想的天空中翱翔,然后同时在现实政治中变得龌龊的一个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它无法建立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共和国,就有一个漫长的从普鲁士到威廉帝国以容克地主为核心的顽固的封建贵族。这个其实也像大鹏上一本书讲到的所谓的顽固的封建贵族,它盘踞在整个德意志的现实政治中。而在理想的天空漂浮着的就是从康德以降的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梦想着建立一个没有贵族统治的、大家平权的、能够让每个阶层都能够自由追求自己梦想的这样一个国家。


那么终于在1918年社民党让他们看到了这个国家出现,但是没想到这个国家其实恰恰在现实政治中是充满了无数的、被各种各样极左极右势力所分裂的一个国家,就不亚于说当时的极右和极左之间的冲突远远超过今天的哈里斯和川普之间的冲突。因为那不是一个愚蠢的、简单的疯子和一个美丽的姑娘之间的争斗。这个美丽的姑娘可以说依然拥有理想主义色彩,就像魏玛当时的文艺创作者,包括作家,包括犹太的艺术家和犹太的作家,包括很多的记者,很多的律师。


在我们书中都可以读到,他们真的是怀着一个执念,即使是犯罪的人也会为之辩护,这是他们的职责。我们在书中会看到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律师弗赖,这位自由律师会去为一个真的连环杀手做辩护律师。不知道在座的是不是跟我一样,小时候经常看《鉴证实录》《法网柔情》这样的港片港剧,你们对其中的律师的正义感肯定是印象深刻的,即使他是在维护一个罪犯,维护罪犯最基本的权利。


有这样一部分人在当时的魏玛时期是发散出人性的光亮的,但是在更多的现实层面上,我们看到的真的不是疯子就是傻子。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的现实政治军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魏玛在它真正立国的时候,它是非常仓促的,在战争结束的那个起点上,可以说基本上是被战争打出来的一个共和国,而不是真正自己建立的、经过各种斗争形成的共和国。而遗留在这个国土之上的,遗留在这个政治体制内部,有大量不信任共和国,甚至认为共和国是卖国贼的一群政治势力。而这个政治势力有一部分就在警察局,还有一部分更可怕地出现在了议会。


这就是德国政治在20世纪的悲哀,它有太多狡猾的坏人,有太多天真的好人。社民党多多少少算天真的好人,所以它是养虎为患的人,它是引狼入室的人,它认为议会就要有各个阶层的代表,包括它的敌人。有很多人觉得你社民党已经取得了政权,索性就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就好了。它说不行的,我要让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得到代表,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代议制,然后得到了一个非常残忍的现实的摧残。


这些人在用一切办法在挖共和国的墙脚,再告诉大家,我们之所以被人家法国欺负,我们之所以被美国欺负,我们之所以吃不饱肚子,那不是因为你们坏,我们被打败,打输了战争,不是我们不行,不是我们德意志民族不行,而是因为我们里面出现了内奸,出现了德奸,这些人就被指认为德奸。


魏玛共和国只有15年的历史,也就是比我们秦朝和隋朝稍微长一些。这个15年的历史里面时间太短,以至于老一代封建顽固的疯狂的人活到了那时候,他们总算找到了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推翻共和国梦想的人。所以纳粹党能够得胜,很大程度是因为魏玛共和国的出身实际上是很可悲的,而甚至掌握政权的这个党并没有得到绝大多数国民的拥护,反而在中间一次又一次输掉了自己在政治上的、道德上的优势,所以一直是被各种势力所调侃,所污蔑,而它还不反抗,那种污蔑就是我们说的人所谓这个非常可笑的仁义之师。


到了纳粹上台的时候,之所以警察局换一套制服就能上台,是因为不管换来换去,他们内心里面还是相信需要有这样一个政党来带着德意志民族回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民族。所以在这种时候他们特别容易受蛊惑,是因为他们内心本身就不认同共和国这样一种普世的、自由的、平等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魏玛的这15年里面,社民党以及当时企图建立一个健康的、完整的民主秩序的这样的人,其实他们是非常可悲的,他们被现实真实地打败了。


但是另一方面,人之所以有这些人性的光辉,恰恰是因为极左极右的势力如此来撕扯上层的政治,它给下层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的空间,就在上面的人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下面的人突然发现没人管他们了。这就出现了夜总会的奇装异服,当时形形色色的亚文化开始蓬勃发展,直到20世纪下半叶性解放运动出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其实都是继承了魏玛共和国当时的亚文化的传统。这个社会生活生长的空间里面,确实是因为政治上的争斗而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的极端也来自于正确的极端,它是对另一种极端一个非常微妙的折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上的极端发展和政治上的极端发展就构成了非常有趣的一个同样的结构。


这里我们套用霍布斯鲍姆的话,他当时所称的极端的年代,其实魏玛时期更适合被称之为极端的年代,不管是在哪一个方面,它都足够极端,也正因为足够极端,就有了很多的警察故事,有很多真实罪案故事出现在我们这个书里面。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巴比伦怪物》

   陆大鹏 著

ISBN:9787532796397

定价:88元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魏玛共和国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因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上台而结束。短短十数年的共和宪政政治体制德国,纸醉金迷、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外辱内乱、种族冲突、暴力革命、纳粹崛起。在那样一个动不动就发生街头斗殴、政治光谱上从极左到极右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的高度政治化的社会里,“普通的生活”还在继续吗?

怀揣对魏玛共和国日常社会的强烈好奇,《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由此撰述。全书十一个章节,始自魏玛共和国建立,收笔于第三帝国建立,遵从“历史+真实犯罪”的原则,从头到尾梳理了魏玛德国的刑事犯罪史、警察史和有组织犯罪史,以胖子神探恩斯特·甘纳特(Ernst Gennat)惊心动魄的职业生涯为暗线,将奇诡恐怖的案情探寻、德国警察体系和刑侦技术演进、动荡颠沛的社会变革融于一体,遍览一战到二战间的德国众生相,抽丝剥茧诡谲幽暗的人性。


作者简介

陆大鹏,世界史研究者,英语、德语译者。著有《德意志贵族》《少年世界史》等。译有“地中海史诗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金雀花王朝》、《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等。曾当选《经济观察报· 书评》 年度译者、《新周刊》 中国年度知道分子,荣获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文学翻译奖等多个图书奖项。

























延伸阅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