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
秋季,山药成熟,将其地下块茎挖出,洗净,去皮,洁白嫩滑的山药,是时令之美味佳肴。古代,中医养生有秋令进补习俗,进补食材常选山药。
山药花。
山药,初夏开花,花朵很小,花色呈黄绿色;初秋,山药藤上叶间会结出椭圆形果实般的“珠芽”山药豆。小时候,山药豆常称之为零余子,成熟后呈黄褐色后可以食用。当时,老宅有位邻居,在郊区有位亲戚,每到零余子成熟季节,总会送给我家分享,奶奶常用来煮菜、煲汤,做成美食菜肴,还能当主食,填饱肚子。当时,人们常用山药豆可做成糖葫芦,味道尤为甜美。
山药果。
山药,自古是美食佳品
山药,早在周朝之时就种植,当时,卫桓公将山药等给周王室作为贡品之时,被赞为“神物”。山药块茎(山药)及珠芽(零余子)自古是中药之良材,是补虚佳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其有“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五大功效。山药有许多种类,其中,河南焦作(古称怀庆府)出产的“怀山药”质地优良,自古闻名。古代,人们常用山药煮粥,将蒸熟捣烂的山药泥搅匀,与大米煮成粥,加入红枣、白糖(或蜂蜜)同煮,健脾补肺,滋肾益精。
山药自古受人喜爱,宋代陆游十分喜欢山药之美味,在他看来,晚上读书饥肠辘辘之时,吃上一碗山药汤,滋味胜过天上的琼浆玉脂;当时,陈达叟《本心斋疏食谱》中称,山药煮熟切片,加沾蜂蜜吃,可谓“仙方灵药,可抵百花清香”。
山药根。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山药煮熟单吃,不用任何调料,本味也很鲜美。小时候,奶奶常将山药去皮后,清蒸、凉拌、小炒、炖汤、熬粥,做成许多美食。奶奶做的山药炖排骨汤,将山药切块,放入排骨汤炖煮,绵软甘甜,汤汁香浓味鲜;奶奶做的山药炒木耳,将其切成菱片,洗去粘液,与木耳一起翻炒,出锅后,黑白相间,口感滑爽。中秋之际,奶奶常将山药切丝炒后,加入桂花,出锅后,口感爽口,清香无比;奶奶用山药做成的肉丸,用山药泥与肉末一起搓成,清蒸后,清甜鲜美,油而不腻;每逢节假日,奶奶常做山药糕,将山药与红薯、红枣蒸熟,剁压成泥,加入糯米粉做成后,口感细腻、清爽。山药春季鲜嫩幼苗也是鲜美食材,可鲜食拌凉、炒食,也可酱、腌后食用。
山药嫩叶也是美食。
山药,又称山芋,古名薯蓣(yù),去皮后,肉质洁白如玉,古代美其名为“玉延”。古代,山药磨成粉,常做成面条,宋代林洪《山家清供》食谱中记载的“玉延索饼”,就是用山药制成的美味面条。现代,许多饮品店将山药与蓝莓一起做成饮料,口感酸甜,是极具人气的网红甜品。
山药之名,始于宋代,据《本草纲目》记载,唐代,因避讳唐代宗李豫改薯蓣为薯药;宋代,因避讳宋英宗赵曙改为山药。传说,山药之名由来,与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有关。有一天,山涛在竹林游玩,看到管园人在挖一种“山芋”一样的东西,品尝后,发现口感滑腻绵软,山涛要了一些,带回老家怀县试种,结果乡亲们品尝后都说好吃,因能当菜,又能入药,人们就称之为“山药”。
山药寓意丰富,有“廉洁”寓意
山药,自古被视为吉祥之物,有独特寓意,因其形状类似人参,山药有“长寿”寓意。古代,在寿宴或探访长辈之时,人们会选择山药作为礼物,以表达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山药有“廉洁”寓意,其寓意与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有关。山涛曾担任朝中大臣,为官廉洁,堪称道德楷模。传说,著名的怀山药是由山涛最先引种而来,后来,山药就有了“廉洁”寓意。清朝时期,官员常在办公场所摆放盆栽山药,以提醒自己为政廉洁。
马铃薯,常被称为“山药蛋”
在我国内蒙古、张家口等地,马铃薯被称为山药蛋。上世纪50年代,有一小说流派,以山西作家群为主,由于山西盛产“山药蛋”,被戏称为“山药蛋派”。其实,山药和马铃薯是不同植物,山药原产于中华,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马铃薯原产于南美,又称土豆、洋番薯,是茄科多草本植物,传入中华在明万历年间。两者有明显区分:土豆表面颜色为土黄色,表皮光滑,外形基本为圆形或椭圆形;山药表皮有颗粒状,手感粗糙,形状为长条状。
在山西,当地人喜欢用山药蛋(土豆)做成凉粉小吃,其中,山西大同“浑源凉粉”以土豆淀粉、豆腐干、蚕豆为原料制成,做成的凉粉水晶般清亮,质润若脂,口感滑嫩、爽口。多年以前,我在杂志社担任主编之时,有一位山西籍同事,特别喜欢吃山药凉粉,常从家乡带来山药凉粉,无论冬夏,总要来上一碗,乐此不彼。
薯莨与山药同属科,是古代天然染料
薯莨(liáng),与山药同属于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因其根如魁(酒器名),其汁如赭,又称赭魁,其根茎自古是药材,后来人们发现打碎提取汁液能染鲜艳的红色,被称之为染布薯,广泛用于染布,中华传统优质纺织物“香云纱”(莨纱)就是用薯莨染制而成,在古代非常昂贵,有“软黄金”美誉。
薯莨根可入药,中医称为血三七、红药子,可活血止血、理气止痛、清热解毒。小时候,大哥在临安下乡,当地农民朋友常用薯莨酿制养生酒,四季劳作,磕磕碰碰,常用薯莨酒消毒止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