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音乐剧“向阳生长” 第三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剧节举行

昨日,“华语原创音乐剧精选gala”唱响贺绿汀音乐厅,《雄狮少年》《杨戬》《爱情神话》《猎罪图鉴》《麦克白夫人》《忠诚》等十多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精彩片段依次上演,为第三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剧节收官。

图片

上音国际音乐剧节自2022年首次举办以来,逐步成为推动拔尖创新音乐剧人才培养和中国音乐剧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本届音乐剧节以“东西‘音’戏舞动上海,中国‘剧’展创作声量”为主题,海内外优秀音乐剧学者、演员、导演、师生齐聚一堂,开展教学工作坊、学术讲座、理论研讨、教学成果展示、原创华语音乐剧音乐会、音乐剧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共探音乐剧创作与发展,推动中国音乐剧“向阳生长”。

图片

全国音乐剧市场上海占六成


最新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音乐剧演出市场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其中上海占据了近六成市场份额。音乐剧何以在上海蓬勃发展?“上海音乐剧产业不仅提供了多元丰富的剧场演出资源,更为优质文化内容定制了活力澎湃的孵化器,并由此形成了观剧的潮流。”音乐剧节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主任安栋认为,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和自身发展,上海正逐步巩固“音乐剧之都”的地位,成为全国乃至国际音乐剧产业的重要枢纽。

业内专家指出,作为一种商业艺术形式,音乐剧的魅力不仅是一次性体验,而在于吸引观众多次观看。上海的剧场分布密集,使得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观看多场演出,这一地理优势使上海诞生了独特的观剧文化。

申城也是音乐剧创制的重镇,创作者、演员等音乐剧人才纷纷向上海聚集。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音乐剧教研基地之一,上海音乐学院在“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将原创音乐剧排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音乐剧人才。瞄准音乐剧发展前沿趋势,上音搭建了以国际音乐剧节为代表的高水准交流平台。

图片

音乐剧井喷期待更多人才


近年来,上海本土原创音乐剧作品进入高速增长期。与此同时,海外原版引进与中文版改编也进入了“井喷”期,本土原创作品面临着与世界经典的“同场竞技”。

“中国音乐剧演员更需要修炼自身,而表演人才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亟待加强。”安栋表示,音乐剧行业发展的痛点之一是人才不足。“目前,活跃在上海舞台上专业过硬、表演成熟的优秀演员大约只有50个至80个,轮番在各种剧中‘挑大梁’,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壮大的市场需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何念则认为:“音乐创作这一块相对欠缺。要等待更多人才加入这个行业现在很多音乐剧还不习惯以作曲家为核心展开创作,要让从业者学会用音乐讲故事。”

直指行业痛点,本届音乐剧节更强调理论研究、高校协作、华语原创与国际交流。活动集结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十余所全国专业院校,促进各院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让参与者充分领略到各校独特的教学理念和艺术风格,丰富艺术视野,激发创作灵感。同时开展的第二届“尚音杯”音乐剧论文评选,也填补了相关学术空白,为推动音乐剧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学术引导。

图片

上音将排演英国音乐剧《泰坦尼克号》


11月2日晚,上音歌剧院民乐排练厅座无虚席。“把手放在你的肚子上,感受肋骨扩张。唱歌时不要想着主动吸入空气,因为当你这里松开的时候,气体会直接填满你的肺。”在“如何让歌唱更轻松”的工作坊中,音乐剧《伊丽莎白》的主角安妮米可·凡·丹声情并茂地演绎发声技巧。

  本届上音国际音乐剧节期间,来自英国、德国、法国、荷兰、韩国等国家的音乐剧教授和表演艺术家分享了音乐剧创作、表演与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其中包括英国皇家苏格兰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理查德·莱维斯、荷兰德语音乐剧演员安妮米可·凡·丹、《摇滚莫扎特》主演洛朗·班等。据悉,上音计划引入英国音乐剧《泰坦尼克号》作为明年音乐剧专业学生的毕业大戏,这次参与国际音乐剧节来的海外专家也将参与指导排演,促成教育体系与演出市场最后一棒的交接。

以音乐剧节为交流平台,上海音乐学院积极推进中国音乐剧的国际传播,向全世界推广中国优秀音乐剧,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表示:“深化音乐剧领域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优秀中国音乐剧成为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艺术载体。”

(新民晚报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