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茶山好风光(邓海燕 摄)
俯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镇大地,在连绵群山之中,在云雾环绕之下,时隐时现一片片树林,让你无法确定哪儿是森林,哪里是茶林。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茶叶的发展正是易武镇的又一神奇之处。
勐腊县易武镇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被称为“中国贡茶第一镇”。
易武正门(查巍 摄)
近期,勐腊县委书记、县级总林长张世影,县政协主席、县级林长制副总督察郭丽红,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挂钩易武镇县级林长刘楠等多位领导先后到易武镇高山村小组调研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创建项目推进情况,这体现了勐腊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林长制统筹引领作用,以“林长”推动政策保障、示范引领、督促指导,多措并举助推古茶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将古茶山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护航“林长制”,推进“林长治”,厚植林草高质量发展“绿色家底”。
作为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中国贡茶第一镇”,易武镇如何管好这片“绿”的呢?
“管绿”筑牢林草工作“新局面”
在易武镇高山村小组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创建工作中,推行“党员+片区+网格”的治理模式,让党员成为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拆临拆危、内务整理等工作中,党员主动亮明身份,勇挑重担。在党员的引领下,广大村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这是易武镇聚焦“管绿”的一个生动案例。
易武镇打出了一系列“管绿”组合拳。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林长制工作办公室,由镇党委书记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担任镇级林长,其余党政副职任镇级副林长,镇办线部门和村(社区)全部为成员单位,各林长和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协同推进林长制工作。
完善规章制度。制定《易武镇镇林长会议制度》《易武镇林长巡林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明确工作原则、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和监督考核等,强化顶层设计,织牢织密责任体系。
广泛动员宣传,召开干群调度会、屋场会、开展“党建+林长制”进机关、村社、企业、门店、课堂“五进”宣讲活动和“世界湿地保护日”等宣传活动,全镇上下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格局。
“活绿” 打造绿色经济“新引擎”
截至2024年4月,易武镇茶叶种植面积10.7万亩,其中,古茶园面积7.28万亩,年干毛茶产量3000吨以上,产值约5.26亿元。
这是易武镇聚焦“活绿”、 写好林草“绿文章”的一个有力佐证。
易武镇各级林长坚持政治引领中心工作,将党的领导优势、组织优势、党员优势转化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产业兴”和“环境美”,全力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
紧紧围绕《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和森林资源保护相关政策进行宣传教育,进行生态化升级改造,探索茶林共生系统、茶园森林化改造,让茶园更加生态、有机,鼓励龙头企业与广大茶农结成利益共同体,走‘公司+专业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打造易武镇区域公共品牌“易武正山”,建立全域溯源系统,让茶叶的价格和品质阳光透明,让消费者买得舒心,喝得放心。通过以上途径,易武镇实现了易武辖区的茶叶品质有保障,价格市场能稳定,通过增产、提质增加了茶农收入。
“护绿” 厚植绿色发展“新底色”
目前,易武镇共立标保护古树名木81株,古茶园27块,单株古茶树95株。
2024年以来,易武镇完成退耕还林5834亩,开展义务植树种植苗木28500株,增加绿地面积3000亩。
这是聚焦“护绿”、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清晰剪影。
易武镇各级林长坚持将加强资源保护和国土绿化作为提升资源总量、筑牢绿色发展根基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各级林长扎实推进森林质量提升,以修复和保护为目的,统筹协调推进古树名木和古茶树保护管理工作,对所有已经掌握基本情况的古树名木和古茶树逐一进行现场复查,核对原有调查数据并补充,采用GPS进行准确定位,拍摄数码照片,设立档案数据,并在每棵树上设立保护标志牌,确保古树名木和古茶树得到有效的保护。
另一方面,各级林长围绕重点区域造林、生态修复、全民义务植树、森林抚育等板块,多途径增加绿化面积总量,多措并举提升森林资源质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易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易武将深层次推动林长制体系运行,全方位强化生态保护,高标准实施生态修复,多举措发展特色产业,做实林长制,擦亮生态绿,力促“林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