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动荡,中国金融如何破局?

图片


10月29日,第二届大湾区金融论坛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宣讲会在深圳市宝安区隆重举行。当天下午,“世界经济展望:全球经济变局与中国金融发展”主题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学术机构、金融界、企业界的数十位嘉宾和观众参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以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2024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贸易局势等因素导致经济复苏面临诸多困难,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血脉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如何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金融行业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本次论坛围绕这些核心议题,对世界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为世界经济繁荣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图片


主题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太首席经济学家夏乐主持。 


图片


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就当前美国大选以及近期国内多项政策密集出台进行了交易策略上的阐述。首先是市场预期与政策影响方面,他提到今年4-9月份,投资预期和实际政策出台出现了时间差导致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从政策和市场反应来看,在央行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后,市场价值可能存在已经被计价,当前市场将焦点转移到了财政方面的政策,因此如果出现较强的财政预期,市场将再度活跃。其次,美国大选可能对投资者风险偏好产生重要影响,特朗普和哈里斯施政策略不同,特朗普的一系列施政对美债、大宗商品以及汇率均会产生影响。最后洪灏从长期结构性问题出发,认为中国更应将政策聚焦到人口老龄化、消费不足、房地产和地方债化解问题上,并从资产负债表的视角阐述了不同部门在经济复苏阶段起到的作用。 


图片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亚洲研究主管李琳指出,近期亚洲汇率市场较为波动,主要是受到美元波动,美联储降息前景变化,美国总统选情,以及国内政策的影响。美元在10月初以来的走强对亚洲货币普遍构成压力。

当前处在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开端。前瞻地看,尽管美联储降息周期对亚洲货币有积极影响,通过改善亚洲和美国的利差等。但是,从促使亚洲货币相对美元的升值的角度,美联储降息不是万能药。事实上,从1995年以来的5个完整的美联储政策周期中,只有在1个降息阶段中,亚洲货币整体走强。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其它因素起了主导亚洲汇率走势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五个降息阶段中,自美联储第一次降息这个时点开始起的一年内,亚洲货币的走势无一例外地和亚洲与美国经济增长差的变化吻合。我们的基准情形是,2025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相对好的亚洲经济增长支持亚洲货币温和升值。当然,由于亚洲经济体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各货币的走势会有一定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亚洲货币受到特朗普交易的压力,但相对美元的贬值幅度仍然较为温和,可能也反应了市场并未完全认为60%的针对中国的关税会真正发生。也有一个原因是许多亚洲货币估值较低,从亚洲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角度,市场或有担心亚洲央行干预汇市的举动。

此外,李琳还探讨了美国贸易、金融和经济政策对亚洲外汇的影响。若特朗普当选并实施更严厉的关税政策,将对中国出口及汇率构成较大压力,但影响程度需视具体关税和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最后,李琳提到AI技术可能推动美元长期升值的观点,并指出人民币面临内外压力,政策上预计会维持汇率稳定的取向,但汇率市场化行为也需关注。 


图片


中信证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首席银行业分析师肖斐斐深入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最新经营状况和资本市场投资格局。她强调今年银行业净利息收入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资产端定价下行,尽管负债成本仍有节约,但息差仍降至历史最低位。

她预测,尽管由于存量按揭贷款利率调整和LPR下降的影响,银行业净息差仍将继续下降,但幅度将趋缓。在资产负债表方面,由于信用需求因素等影响,预计银行扩表速度不会太快,但结构上仍有调整空间。她指出,尽管今年银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偏低,但银行股资本市场表现相对不错,隐含了投资者对于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的预期;另外,上半年北上资金和被动资金的流入,对于银行股估值提升作用显著。最后,肖斐斐讨论了宏观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包括资产负债表扩张的结构调整、对房地产部门的信用支持,以及提振资本市场工具的应用等。

她强调,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降低金融系统的信用风险暴露,这将提高银行净资产的确定性,从而增加银行股的价值提升空间。展望未来,她认为,尽管仍有多重因素的可能影响,但宏观政策变化带来的投资者信心修复,有助提振银行股后续表现。


图片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践教授、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肖耿就国际大变局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与转型问题进行了策略上的阐发。他认为,在过去40年间我国融入全球供应链,实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转型,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枢纽。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加之宏观经济政策的竞争,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了双重冲击。他以“全球四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阐释了过去几年全球通货膨胀而中国面临通货紧缩的经济事实,强调近期的宏观政策调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在地缘政治格局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演变下,要健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香港作用的机制,建立“双总部机制”,强调要吸引企业家与技术人员的世界级人才。“双总部机制”在大湾区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解决内卷问题,将两个城市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股东关系。最后,他强调香港是“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平台,同时要重视港币系统的重要作用。 


图片


建银国际证券首席策略师、董事总经理兼研究部主管赵文利围绕“全球变局与大类资产配置新趋势”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全球经济正经历从大缓和到大逆转的深刻变局,经济增长波动性增大,财政压力和债务水平骤升,通胀和货币政策环境复杂多变。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资金配置难度,同时供给侧冲击推高成本。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科技创新浪潮蓄势待发。美元地位动摇,黄金成为避险资产。资产配置新趋势显现,核心资产拥挤化交易、被动投资及另类资产受青睐。全球杠杆分化,新兴市场衍生品活跃。未来应聚焦成长型资产,特别是新兴科技行业及“小巨人”企业,同时看好中国资产受益于中美宽松政策共振的前景,并提出了短期大类资产配置的具体建议。 


图片


中国银行(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钟红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目标迈进,预计到2035年将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大幅提升经济和科技实力。大湾区以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庞大的经济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巨大的科技潜力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钟红指出,大湾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区域内的人员、文化、资金和信息流动,而且在政策推动下,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畅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大湾区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多项改革创新经验已在全国推广。香港在深化与大湾区合作方面,通过构建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促进政策创新突破、共建更广的规则衔接及机制对接,以及加快带动创科和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大湾区建设。钟红强调,大湾区的发展为产业升级、经济融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员流动与文化交融、基础设施联通等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预示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和发展前景。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宋科在会议总结发言中表示,与会专家的精彩演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提供了全球经济变局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独特见解和前瞻性思考。未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将继续举办更多高水平的交流活动,期待能够与各界朋友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为推动大湾区的社会科学研究和金融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主题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IMF)、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承办。



版面编辑|王睿哲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主编|朱霜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