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鸟类从“稀客”成“常客”,20种国家重点保护水鸟沉湖越冬

图片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4日讯(记者张衡 通讯员周雄)时隔526天后,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谭文卓在洪北大堤鸭垸湖区域一眼认出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一只羽毛颜色鲜艳,颈、腿细长,嘴巴虽是红色,嘴尖却是黑色的大鸟。它在浅滩上悠闲漫步,低头觅食。周围是成群的白琵鹭反嘴鹬、豆雁等越冬候鸟。

图片

大红鹳在浅滩上悠闲漫步。谭文卓 摄

“这只鸟学名大红鹳,我们给它取了个亲切称呼叫‘小红’。”谭文卓说,大红鹳野生种群在湖北地区没有自然分布,非常罕见。此次观察到这只大红鹳,已在沉湖多年出现,且都是在同一片区域活动,推测这只大红鹳大概率是两年前出现在沉湖湿地的网红鸟“小红”。

图片

大红鹳在浅滩上悠闲漫步。谭文卓 摄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历史记录显示,“小红”曾在2021年11月3日首次现身沉湖湿地,并连续两年在此度过越冬季。然而,在2022—2023年越冬季结束后,保护区里便再未见到其踪影。上一次观测到它的时间是2023年5月24日,至今已过去526天。

“我们在2023—2024年越冬季的每次调查中,都会留意‘小红’的身影,却遍寻不到。此次重逢让所有人都感到无比欣喜。”谭文卓说,“小红”再次选择这片国际重要湿地过冬,这不仅是对保护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沉湖湿地良好生态环境的有力证明。

图片

已有超5万只水鸟在沉湖湿地越冬,预计明年1月候鸟将达到峰值。通讯员魏斌 摄

早在2014年,武汉市、蔡甸区分别出台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实现政府“买单”“请鸟兽吃饭”,有效缓解生态保护与村民生产生活间的矛盾。2017年起,蔡甸区全面禁止围网养殖,拆除沉湖湿地范围内“三网”(围网、网箱、拦网)3.2万亩。2019年实施退养还湖,沉湖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历史遗留的养殖、种植活动全部有偿有序退出,退养面积约7.8万亩。退养以后,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开启,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经过多年修复,沉湖水质明显改善。

图片

已有超5万只水鸟在沉湖湿地越冬,预计明年1月候鸟将达到峰值。通讯员魏斌 摄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1月沉湖湿地水鸟监测数据20414只。2019年1月水鸟监测数据是35911只。去年1月,越冬水鸟数量达10.4万余只,记录到的鸟类种类也累计达到了293种。创下历史新高。

目前正值候鸟迁徙季,沉湖湿地已监测到水鸟5万余只。自今年9月以来,已记录到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黑鹳、彩鹮、乌雕、黄胸鹀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灰鹤、小天鹅、白琵鹭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4种。预计明年1月在沉湖湿地越冬的候鸟将达到峰值。

珍稀物种从“稀客”变“常客”,这是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在此工作16年来最深的感受。他说,沉湖湿地经过这些年休养生息,逐渐实现自我修复,形成了湖泊、沼泽、滩涂、草甸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各类生物提供了合适的栖息地。

【编辑:符樱】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