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周印锁做了一个决定,将自己毕生所藏的800多种珍贵中药材标本无偿捐献给兰州大学药学院,以帮助学院建设、完善标本馆。
每当提及教学与科研,周印锁眼中便闪烁着光芒,仿佛那些与药材为伴、与讲台和实验室为友的日子就在昨天。如今,鲐背之年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身体素质都是年轻时不断跑野外打下的”。
“热爱,就不觉得是吃苦”
1954年,周印锁考到西北师范学院(现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之后选择留在中药大省甘肃,从教于兰州医学院(现兰州大学药学院),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野外调查经验。
“只要没有课就带上学生去野外调查,骑马、坐驴车、走路,把甘肃都跑遍了。”周印锁说。野外调研骑马过河陷入沼泽、吃青稞面泡开水搅成的糌粑、走几小时的烂路……这些野外调研时的不便或艰难在周印锁看来都不算什么,“这都是我想做的事。热爱,就不会觉得是吃苦、不觉得累”。
数年间,周印锁跑遍了甘肃的中药材产地。小陇山麦积山的山头、陇南陇东的草地、河西敦煌的沙坡……都有过他和学生专注调研的身影。
时至今日,周印锁还清晰记得当时指导学生鉴定“石斛夜光丸”中的二十多味药材时,常常发现用党参代替人参的情况。“党参和人参虽有相似的性能,但掺杂伪品的药物因其不含有效成分,可能产生治疗作用削弱、延误疾病治疗等不良影响。”能为个人健康和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周印锁感到充实且满足。
“对科学,要有奉献的精神”
1973年,兰州药学院成立了慢性气管炎防治研究组,周印锁是组员之一。有一次,他在榆中县马衔山上进行野外调查,被一株类似枇杷的植物吸引了目光。于是,他四处咨询当地的老乡,才知道多年来山区群众一直把这种“野枇杷”当作中药“枇杷叶”来治疗咳嗽和气管炎。在根据群众实践经验,服用掌握药性的基础上,周印锁确定了“野枇杷”即“烈香杜鹃叶”(小叶枇杷),并首次提出用来治疗气管炎,后续经过化学、药理等研究和临床南北方验证取得了一定疗效。同年,周印锁承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烈香杜鹃叶”一药的起草工作。1978年,慢性气管炎防治研究工作获国家科学大会集体奖。
1973年,周印锁到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教研室进修一年,主要开展生药鉴定研究,并在返甘后继续参加了徐国钧院士、徐珞珊教授主持的贝母类、金银花类等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研究和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的质量研究”等工作。后续,团队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
1981年-1982年,为了探明甘肃全省贝母资源,周印锁带领团队到榆中、漳县、礼县等地采集原植物标本,发现了榆中贝母新种、甘肃贝母新变种和漳县贝母(栽培变种)。后续,他又带领团队发现了文县远志新种、新亚种西峰沙参。
谈到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周印锁坦言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不搞科研的话,教学就不能持续提高,搞科研才有新的东西反哺教学。”“对科学,要有奉献的精神。能为社会做点贡献,为科学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我心里很踏实。”
几十年来收集药材标本上千种
自参加工作以来,周印锁一直都保持着收集中药材标本的习惯,几十年来共收集真伪药材标本上千种。退休后,周印锁开始整理、记录和归纳这些标本,为后续编撰成书做准备。
2007年,周印锁主编的《常用中药材真伪鉴别彩色图册》出版,涵盖贵重药材及伪品、混淆品等药材474种。2021年,周印锁主编的《矿物药鉴别彩色图谱》出版,收载了常见的药用矿物及其制品共75种。如今,两本书成了药学院《药用植物学》《生药学》本科生课程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两本书的初稿全部由周印锁手写完成,厚厚几本手稿上的字迹随着时光流逝,从流畅工整逐渐变得弯曲盘虬。
2023年,周印锁得知药学院正在建设药材标本馆,主动联系要将他收集整理的真伪药材全部捐赠给学院。
“有单位想买药材标本,我从来没考虑过。我在这工作了一辈子,把标本捐献给药学院,对教学、科研和培养学生都有好处。”周印锁说。
如今,同学们上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药资源学等课程的时候,经常会用周印锁捐赠的药材标本进行实物演示和讲解。
90岁高龄“还想参与研发新药”
如今,90岁高龄的周印锁依旧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我还想参与研发新药,趁现在还能跑,听力、眼睛都还可以”。谈起关于新药研究的想法,他眼明心亮、神采奕奕。
周印锁回忆起求学时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笃定目标要为科学和社会做点贡献,西北师范大学的孔宪武教授、中国药科大学的徐国钧院士等榜样为他的求学、科研路照亮了明灯。如今,周印锁也成了药学院年轻老师的精神灯塔,引领、激励着后辈们奋发进取。
药学院副教授李一蒙2019年入职学校,成了如今生药学研究所的一分子。因为负责整理药材标本工作,他跟周印锁交流沟通很多,私下里亲切地称周印锁为“师爷”。就像周印锁自发收集药材标本一样,如今李一蒙也在自发收集药用野生植物样品和种质样品。“周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做好一件事的事迹和精神,让我深受触动,我也想成为周老师这样的人。”
“年轻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多到实践中去,下苦功夫,做一些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工作,肯定会做出成绩。”周印锁这样寄语兰大青年师生。
采访过程中,周印锁一遍遍地强调“热爱”和“奉献”。他说,无论科学如何发展,探索科学的道路都没有捷径,唯有怀着满腔热爱与不惧奉献的精神,才能不浪费光阴,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一份独有的光和热。
通讯员 彭倩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文艳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