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类案剖析警惕AI“复活”技术滥用触碰法律红线
□徐珏 徐子安
AI“复活”技术即利用人工智能,在虚拟空间中模拟生成能动的照片、换脸视频和交互数字人等可视化的数字形象,因其满足了大众的情感需求和猎奇心理而火爆市场,但在大规模商用的同时也伴生出诸多社会争议与法律风险,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重生名人引流。部分商家、粉丝为吸引流量变现,未经同意私下利用AI“复活”技术让照片上的已逝名人“开口说话”。但因该技术需要采集大量逝者的样貌数据、声音样本等个人身份信息和生物识别信息进行AI模型训练,且目前对该类信息普遍缺少健全的数据保存和销毁机制,一旦其中敏感信息被不当处理,易引发严重的隐私泄露和人格权益侵害。据人民网报道,一博主未经家属同意,私自用AI生成视频和声音“复活”李玟、乔任梁等诸多已逝明星,并公开传播引流,不仅“揭活人伤疤”,更造成人格权益侵犯,被明星家属斥责后才下架相关视频。
二是换脸形成黑产。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将非法收集到的他人面部信息替换到淫秽视频中,形成一条上游提供软件及技术、中游提供视频和照片定制、下游售卖成品视频的黑色产业链,并通过创建群组、收取入群费用等多种方式牟取不法利益,社会影响恶劣。
三是借数字人恶意侵权。当前由AI技术生成的虚拟数字人逐渐在影视、游戏、传媒等众多领域现身并拥有强大的吸金能力,但对其著作权、表演权归属尚未有明确的法律界定,部分企业趁机钻法律空子,肆意盗用其他公司完整成熟的数字人形象,稍加改造进行表演宣传,并模糊水印标识,误导公众混淆企业品牌,或引发不正当竞争。
四是深度伪造实施诈骗。AI“复活”技术让不法分子借助智能AI换脸和拟声技术,就可以实施远程视频、电话诈骗。而一般群众普遍缺乏此类专业知识,不会也没有能力核实AI数字人的形象、言论的真实性,不法分子借“复活”之名行电信网络诈骗之实日益猖獗,其中不熟悉网络应用的中老年群体成为受害重灾区。
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AI“复活”技术提供者提供服务前,需明确要求需求用户提供相关使用证明。确保逝者亲属资格审核、关系确认和形象授权符合要求,并严格遵守知情同意原则、隐私保护原则,确保数据使用的透明度与规范性。同时需要对AI生成内容进行明确标识,避免AI产品在传播过程中被用于欺诈等不法行为,侵犯第三者合法权益。
二是主管部门要加强技术防范。在法律法规基础上做好数据保护、涉诈犯罪风险等方面的监管,同时督促相关平台落实管理的主体责任,将借AI“复活”技术不当牟利的不法商家拒之门外,尽可能避免技术滥用带来的社会风险。
三是加快AI领域的立法。将AI“复活”技术的边界建立在尊重逝者、保护家属权益、遵守法律法规、符合公序良俗的基础之上,并对数字人著作权、表演权等具体权益归属予以明确。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团体组织等自发制定的规则设立更多软法,在集体当中产生约束力。
四是以案释法,加强法治宣传,提高群众风险防范意识。提醒群众在面对诸如AI“复活”等新技术时要提高警惕意识,避免掉入不法商家借新技术之名设下的虚假宣传、恶意侵权、电信诈骗之坑。(徐珏,徐子安)
(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