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文科尖子生”,怎么成了“上天入海”的“理工男”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应诏入京,从镇江西津渡乘船北上,伫立船头眺望着江山水,思乡之情忽然涌上心头。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镇江北固山上远望神州风光,看尽长江东流,感慨江河变色却又报国无门。历史长河之中,镇江是文人墨客的必经之地,他们或在西津渡候船待渡,接受进京或被贬的命运,又或登上北固山,试图用江南美景消解心中块垒。时也,运也,命也。先贤们追逐命运的步履匆匆,但总会不约而同地在镇江停憩驻留,继而洒下浓墨重彩,为镇江带来不计其数的历史遗存、诗文典籍和传说故事:孙吴集团坐断东南、刘备甘露寺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董永相识七仙女……厚重的文化色彩,也使得镇江一眼千年的“文脉”形象深入人心。直到近代,镇江的邻居们先后掀起工业发展的热潮,六朝古都南京生机勃发,苏南模式下的苏锡常通大步迈前。作为“文科尖子生”的镇江,自然不甘心只做个历史文化名城,进而开始转型成为硬核“理工男”,日积月累,竟也练就了一身“上天入海”的本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镇江从“文科尖子生”转型“理工男”的故事。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十”字交汇处,扼守南北要冲,西连南京,南邻常州,与扬州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以来不仅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也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历史上的镇江有多受重视,从多次的地名变迁就能看出来。春秋时,镇江被称为“朱方”,后来秦始皇见此有帝王之气,便派人凿断京岘山,改名“丹徒”;三国时孙权曾在镇江建都,修筑铁瓮城,称这里为“京口”;
民国时期,由于民国政府以南京为首都,镇江还做过二十年的江苏省会,风光一时无两。直到1983年苏南地区大调整,镇江才蜕变为如今的江苏最小地级市,仅管辖丹徒、丹阳、扬中、句容四县,2023年常住人口也只有322.6万,人口数量位列“江苏十三太保”最末位。正因如此,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镇江和其他城市相比只能算是个“小块头”。地小人少,却不妨碍镇江有大梦想。事实证明,江南的“小块头”也能练就产业的“肌肉”。从2014年以来近十年,镇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级台阶,从2013年的2659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5264亿元,增长了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5万元,均列全省第5位。数字背后,是镇江十年来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为此,镇江逐步设立了“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城市愿景,“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的发展布局,以及“产业强市、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十四五期间,镇江确立了“四群八链”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四个重点产业群体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八个关键产业链包括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材料、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船舶海工装备、智能农机装备。从成绩单上看,镇江“四群八链”应税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5%,截至去年销售规模已突破4100亿元,实实在在地撑起了镇江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不仅如此,镇江还启动了“876”创新引领工程,以科技创新引领8大新兴产业壮大、7大未来产业培育和6大传统产业焕新。一个重要数据是,2023年,镇江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名第31位,并力争2025年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就像周星驰《功夫》电影里的场景,褪去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外衣”,镇江这个江南“小块头”拨开人群,从卧虎藏龙的“江苏十三太保”中走出来,向我们展示了健硕“产业肌肉”。作为华东地区首个A类通用机场,大路通用机场虽然没有大型民航航班,主要用于旅游观光、航拍测绘、农药播撒等领域,近年来,却也乘着“低空经济”的风口,被镇江玩出了大花样。2010年,“低空经济”的概念首次被提出;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的概念写入国家规划;今年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低空经济元年”的2024年,全国有多个城市先后发布相关政策,入局“低空经济”赛道。而当其他地方还在观望“低空经济”如何实际落地时,大路通用机场早已率先“抢跑”,开展跨省低空物流航线运营工作。就在今年7月4日,江苏首条跨省低空物流航线在镇江大路通用机场开通运营。一众特色农产品从此可在浙江建德千岛湖与镇江之间快速流通,单次航程耗时仅需不到2小时,时间相比陆运缩减了一半以上。此后仅过了两周,“镇江-合肥”低空物流航线首飞成功。一架满载安徽砀山梨的飞机从合肥白龙机场起飞,用时1小时10分钟,顺利抵达镇江,并在当天运载水蜜桃、葡萄以及顺丰快递返回合肥。此外,大路通用机场还开通了5条短途旅游航线,累计完成安全通航667班次,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超1000人次。历时三年多建成的长江流域首个水上机场,让大路机场成为华东地区首个水陆两用大型通用机场,未来在通航、应急救援、观光、体育等方面都大有可为。相较于其他大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巨额投入,“小块头”镇江想玩转这一未来市场,背后的底气在哪?据了解,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余年,形成了“一园、一场、一院、一镇”(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大路通用机场、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镇江航空(教育)小镇)的发展格局。2023年,镇江航空航天产业链规上企业应税销售超百亿元,同比增长9.6%。从材料研发、关键技术到人才储备,镇江敢于“先飞”的底气和优势,就在于产业配套的完整和全面:造飞机需要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航空级原材料,镇江本地就有诺贝丽斯、图南合金、恒神股份、菲舍尔航空、航天海鹰等一批龙头企业。要知道,国产大飞机C919总装所需的约10%的零部件、50%铝材和50%复合材料结构件出自镇江。针对目前热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从电池、动力系统到电机,在产业链上的多个关键环节,镇江均有相应的新能源规上企业可以匹配。镇江还有一所当地政府全额拨款成立的江苏航院,是江苏省内首家航空类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超9000人,其中不少毕业生进入中国商飞、中国航发等涉航央国企,人才供给十分充足。瞧瞧,在低空经济和航空领域,镇江这座城市的底气,还是相当充足的。今年10月25日,一艘吃水达12米的希腊籍散货船“西比拉”轮,安全靠泊镇江港,刷新了镇江港开埠以来接靠船舶最大吃水历史记录。吃水深度,代表着船舶的载货能力。12米船舶吃水,证明镇江港足以接靠1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货船,正式迈入“大船深水”时代。这一吃水记录也与苏州港齐平,甚至超越了省会的南京港。经测算,船舶吃水由11.8米提升至12米,单航次可多装载约2000吨货物,每年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超4000万元。让10万吨级大船驶入镇江港,节省几千万元成本,这还完全不足以形容镇江“入海”的进取心。一直以来,船舶与海工装备都是镇江的优势产业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镇江就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船舶工业产业体系。到如今,更是发展出了集船舶海工配套、制造、科教、生产性服务为一体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体系。当地的镇江船厂是全省第一家船舶制造企业,也是江苏省第一家船舶类高新技术企业。目前,镇江已汇聚了80家多家船舶海工制造及配套企业,覆盖从研发设计到整船制造到配套的全产业链,年造船能力达110万载重吨。当中的镇江船厂,是整船制造业的传奇龙头。在我国特种工程船舶领域,镇江船厂创造了“59项中国第一”。其中多功能全回转工作船,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建造总量位居“中国第一”。“辽宁号”航母进出母港,就由镇江船厂制造的全回转拖船牵引。如此实力,让镇江船厂的在手订单交付期直接排到了2026年。不光是整船,镇江打造的船舶“动力心脏”同样实力深厚。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今年交付的320中速双燃料发动机,将国产双燃料发动机的天然气替代率从70%提升到了99%,并且比进口产品降低成本20%以上。有专家指出,这项产品的推出,有效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在双燃料发动机的微引燃技术、控制技术、本质安全性技术等方面实现了自主可控。有些企业还在愁发展,可中船动力却是“全球订单多到造不过来”,着实让人羡慕。从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科尖子生”转型发展新质生产的“理工男”,镇江既没有丢掉自己宜居宜业、人文荟萃的城市特色,也练就了一身“上天入海”、“四群八链”的硬实力。这个江南“小块头”,未来怎样迸发更多能量,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