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乱穿衣?或许可以学学嬛嬛的“小心机”!


图片
图片

临近“双十一“,气温也打折,

这几天的寒潮连续使出

“大风、降温”二连招

一场6到7级的阵风

逼我们不得不承认秋风料峭

每年这个时候,街上都会呈现着混搭风情。

有人穿上秋衣秋裤,誓要隔绝冷空气,

有人不服输,坚信越“冻”越美丽。

但是在没有空调与暖气的古代,

怎样才能有效保暖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古人穿搭御寒的智慧吧!



裘皮


古人最早是穿动物毛皮制成的衣服来御寒的,追溯到商周时期,殷墟甲骨卜辞中就出现了“裘”字。《甲骨文字典》中提到:“裘,象皮毛外露之衣。”《礼记·月令》中也有记载:“孟冬,天子始裘。”《周礼》、《诗经》中也经常提及当时所穿的裘皮衣服,说明裘还是王公贵族在冬日的标准装束。



图片

北齐徐显秀墓中墓主身穿裘衣


根据材质的不同,

无论贫富都可以穿裘衣。

有钱人家可以选择穿

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

轻薄保暖。

那么普通人家则可以选择

鹿裘、羊裘、狗裘制成的裘衣,

性价比高。


图片

妇人身披貂皮斗篷,双手交握侧身颔首



 手套


春秋战国时期,

桑、麻、葛等种植业和手工纺织业

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所以在穿搭上也就十分讲究。

我们现在喜欢戴的皮手套,

最早就出现在战国中期。


图片

长沙马王堆出土刺绣手套


汉代人称手套为“尉”

手套不仅保暖,还为战争和干活提供便利,

也展现着当时的时尚、审美和制造工艺。



“秋裤”


《方言》中提到:“绔,齐鲁之间谓之褰。”《左传》中记载“公在乾侯,征褰与襦。”古代最早的棉裤都是开裆的,叫“袴”,汉代才开始提倡穿合裆裤“裈”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又研制出了犊鼻袴,并且将其合二为一,变为开裆裤,和现在的男性秋裤也越来越接近了。


图片


纸裘


在棉花普及之前,平民百姓大多穿的是用楮、藤纸等纸张制作而成的衣物,叫做纸裘”。纸裘从魏晋到唐宋时期在民间非常流行。


当时,贫苦百姓由于遭受战争居无定所。布料稀缺,因此以楮树皮为原料,蒸煮、调制、压实后制成纸裘。这种纸裘柔软且厚实,穿旧或穿破后还能修补继续使用。同时,纸原料成本低,容易获取,因此纸裘在当时很受欢迎。


图片

明 吴伟《流民图》(局部)


直到棉花种植的普及,纸衣逐渐被淘汰。但在那个时代,纸衣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们抵挡寒冷带来了些许温暖。




 斗篷


保暖的目的实现,下一步就要去追逐时尚了。很多人都记得《甄嬛传》倚梅园里的名场面,嬛嬛身披绒毛斗篷,无数蝴蝶从斗篷里飞出,惹得四郎心花怒放。

图片

电视剧《甄嬛传》剧照


诸葛亮放到现在,一定是最好的穿搭博主——羽扇纶巾,身披鹤氅。这里这个“鹤氅”难免让人想到,玉树临风的公子以及一股子风流仙气。而这个鹤氅,就是用仙鹤羽毛做的斗篷,魏晋的风流文人特别爱这一款。明朝又称斗篷为“月衣”。《长物志》中提到“铺地如月,披之则如鹤氅。”《世说新语》中写:“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是微雪,(孟)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图片

诸葛亮雕像



云肩



霜降时节,虽然天气渐凉,但也还没到要戴毛斗篷的时候,怎么办呢?用披肩。保暖性还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美观。“云肩”这个概念概念首次出现在元史书。《元史·舆服志一》有记载:“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绿,黄罗五色,嵌金为之。”

云肩的整体构造,外圆而内方,也就是古人说的天圆地方,把它装饰在人的身上,当我们看到云肩上的花果,周围还垂吊着长穗,就像森林笼罩着人体一般,这就跟传统的中国建筑那般,有着“天人合一”的意思。



图片

电视剧《延禧攻略》剧照



帽子


戴一顶帽子,不仅保暖,

还可以分分钟变身时尚弄潮儿。

古代的帽子不仅是用于御寒和遮阳,

也是一种身份标识。

有一种女士戴的非常可爱的帽子,

叫做“卧兔儿”,就像头顶上躺着一只小兔子。


图片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唐代时候人们对帽子的喜爱程度更上一层楼。白居易就曾写下“重裘暖帽宽毡履,小阁低窗深地炉”的句子。



 “冲锋衣”


古代没有空调和暖气,

北风呼啸时要是再遇到雨雪侵袭,

出行就更加困难,

然而柳宗元所描述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竟能只穿一件“蓑衣”便可悠然垂钓,

这是何等御寒神器?


图片

蓑衣样式 


蓑衣一般分上下两个部分,最早由蓑草编织而成,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后来,棕麻取代了蓑草既可防水,又能遮风挡雨保暖效果更佳。


图片

明 项圣谟《雪影渔人图》(局部)



如果穿越古代,你会如何穿搭呢?

快来评论区和大家分享吧!



综合自:国家人文历史、历史老爽了、中国气象等

图片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李彤彤(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