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0多年历史的张园
自修缮并重新开放以来
迅速跃升为上海热门打卡地
殊不知,目前开放的西区
仅占张园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一
而分量更重的东区建设
一直在悄然推进中
今天,张园东区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正式启动大规模地下空间建设
↓
记者获悉,开发建成后的地下空间将涵盖商业、停车、轨交换乘等多种功能,为闹市区提供百余个停车位,实现整个街区地上、地下空间的贯通及与周边高楼、商场、街区的互联互通,切实提升历史风貌区核心功能,赋予百年“海上第一名园”新生。与此同时,地铁12号线、2号线、13号线分别占据了茂名路、南京路以及石门路,目前达不到共线换乘的状态,借助张园东区地下空间的开发,该问题可迎刃而解。位于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张园,始建于1882年。28条弄堂、170余栋、20余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种类最多的石库门建筑群,拥有大量历史建筑和文保建筑,曾有“海上第一名园”的美誉。历经4年改造修缮,项目一期完工,张园西区自2022年11月开业以来,日均客流保持在3万人次,峰值客流达8万人次,成为国际知名奢侈品牌“首店”“首秀”“首发”的首选之地,也是上海市民、全国游客、外国友人打卡、逛街、聚会的好去处。之所以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要在这个区域的下方来开发地下空间,用作地下车库、地铁换乘等。2023年9月,张园东区启动了最大规模的组团式平移项目。截至目前,9栋文保建筑已按预定路线“走”到其中间址位置,待相应区域施工完成后,再按原路线“走”回原地。如此的“辗转腾挪”,就是为了腾出施工空间去进行地下空间的建设。在张园东区建设完成后,东西联动的张园才是真正的焕新全貌。上海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时筠仑表示,从张园的整体规模来看,目前投入运营的面积只有1/3。预计最快在2026年底,整个张园东区也会投入运营。“张园东区地上建筑仍保留了将近3万多平方米的历史建筑,以及一些新建建筑,包括美术馆、演艺中心、酒店等。”张园东区更与众不同的是,还有地下空间的开发。一共有地下三层,8万平方米:- 地下三层主要解决轨交换乘和停车功能,将实现与轨道交通2号线、12号线及13号线的无缝对接,还能提供500余个地下车位。
据悉,未来张园的业态分布将以“东静西闹、沉浸无界”为核心框架,利用其街区的天然优势,开展多元混合、立体纵贯的综合性规划,形成茂名北路准步行街及地下空间贯通的立体街区,有效提升街区慢行系统品质。张园整体示意图
记者了解,负责东区建设的项目团队,还加入了一批机器人员工。在修缮现场,三名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一台小型建筑机器人。这台打桩机器人虽然只有3米多高,实力却不可小觑,它和高达十余米的普通打桩机一样,可以打桩至地下60米深。张园保留了上海老式弄堂“纵、横、斜、曲”的特点,内部空间狭窄,弄堂只有两米多宽,门洞最窄只有70多厘米宽,但同时,张园保护级别高,许多老建筑必须原位原址保护,不能被破坏——既要施工,又要保护,常规的大型设备几乎“束手无策”。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实现土地集约化开发与使用,成为破题关键。11月4日上午,上海建工二建集团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正式在张园保护更新项目揭牌亮相,总经理章谊介绍说:“我们定制开发的多款智能设备,就是为了破解中心城区无法进行大型设备作业的痛点。”比如,正在调试的打桩机器人,就可以在保证屋体结构不受损的基础上,把原本无法打下的桩在“方寸之间”打入地下,从而保护这些不可移动的历史建筑。目前,落地“海上第一名园”的首创施工设备已经达到6套。章谊表示,团队还在进行一系列技术设备研发,来满足接下来的建筑修缮和功能升级需求,大约设定了10个研发目标。也就是说,未来还会有一大批“建筑机器人”参与到张园东区建设中,进行智能化、自动化建造。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戚颖璞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