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就是它——
这一块不太起眼
甚至有点“平平无奇”的材料
它的学名叫非晶合金
又称
液态金属、金属玻璃
是金属熔体极快速冷却
制得的新型材料
它强度惊人,硬如钢铁
被NASA视为探空理想伴侣
它耐磨耐腐,坚如琥珀
能与千百年时间“抗衡”
它热塑性强,韧如柔丝
低温下可以拉丝各种形状
非晶合金“掰不弯,真的掰不弯”
非晶合金“拉丝”画面
在深大
有个专门研究它的团队
这几天还研究出了些“新火花”
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在上海交通大学圆满落下帷幕。在本次全国总决赛中,深大代表队以“4金5银”交出“深圳第一、广东第二”的成绩单,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由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下称“机电学院”)带领的“微芯科技”团队,在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弯道超车”,决胜金奖,彰显了深大师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强劲实力!
这样一个高光时刻
让全院师生无比自豪
在这些人中
有一位老师
难掩兴奋之情
一向含蓄内敛的他
在团队微信群连发六个“大拇指”
他就是团队的第一指导老师
机电学院副院长
特聘教授 “国家优青”
马 将
作为发起人
马将和团队见证了无数个
艰难与奋进
激情与突破
对他们而言
这些年来
“非晶合金”就是
最坚强的金属琥珀
可温暖长久相伴
足以抵岁月漫长
让我们一起走进
“国创赛中的深大人”
系列报道
让我们为你讲述
实验室的“后浪”如何逐浪
让我们一起见证
新一代深大人的奋斗青春
以长期主义
守护一颗“中国芯”
这次国创夺金的项目,实际也是马将在2009年读博时的课题延伸,团队技术成员大多来自他的“非晶合金成型课题组”,马将说,“非晶合金微纳加工这个领域,我们坚持做了15年。”
非晶合金既有金属的特性,又有玻璃的优点;凭其热塑性强、易于高温成型,高强高韧、至少3倍强于钢铁材料等多种优异性能,在深空探索、航空航天关键构件、国防战略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应用价值,被称作“划时代的金属材料”。
科学研究要有特色,要坚持长期主义,马将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这是科技创新的初衷与方向。这些年,马将和团队埋首深耕,集智扎根“非晶制造与成型”,实现了从材料、工艺到设备的全线突破。
马将的孜孜以求,感染着团队的众多年轻人。黄世科是机电学院2024级的工学博士生,他自读硕士研究生起就追随马将,现已从事非晶微纳领域研究4年,参与了6项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
2021年起
黄世科接棒研究、全力投入
“纳米级金属模芯制造”
这个全球性难题
2022年实现了
非晶材料的性能突破
2023年将工艺与设备打磨完善
开发出全球首台可以实现
非晶合金模芯量产的设备
师徒成立了“微芯科技”团队
黄世科担任团队负责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黄世科说在深大接受的系统训练以及导师对他的言传身教,提升了他的实证精神,涵育了他的家国情怀。他至今忘不了刚进组时导师和他的一番“师徒对话”,这番话让他得以安心立志。也正因为这几年的扎根,他觉得自己“好像可以做科研,而且挺感兴趣、挺有动力”,心中由此种下了一个“非晶合金之梦”。
做0→1的研究
“我们要做出最好的拉丝”
相较于其他金属材料,非晶合金有个独特显著的优势:热塑性,这一性能意味着“可以在材料表面构筑一些非常复杂的、人工可控制的、甚至是纳米级的结构”,就像在白纸上作创意画。
为了做出最好的“拉丝”,打造最好的“模芯”,团队认认真真地“守”在实验室,进行了多年的技术攻关。
通过精确的原子级调控,团队开发出新型的金属非晶合金材料,并创新性地设计了热耦合成型工艺和相配套的设备。这一突破性的进展打破了传统的加工极限,更实现了百纳米级别结构尺寸下的精确制备,同时还将材料使用寿命提高了10倍,极大满足了市场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简言之——团队实现了关键部件“原创+国产”,并从“厂牌”升级成“王牌”。2023年黄世科在松山湖做了专题汇报,中国非晶领头人汪卫华院士拍着他的肩膀说:“世科,你们做的事情非常有价值。”这句话给了他巨大的底气。
这个成绩单还获得了院士、“杰青”、正高级工程师等7位业内顶尖专家联合署名推荐产业化,得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赞誉。
黄世科与汪卫华院士的合影
技术得到双院士认可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机电学院院长、院士吴宗泽亲自带队,为团队提供了最权威的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全面加持,协助申请发明专利13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产出其他软著、实用新型专利若干,形成了极高的技术壁垒,实现了关键的“弯道超车”。
非晶合金精密加工成型设备
知为行之始,学为用之先。“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总决赛现场,同学们把一个重七百多斤的设备“搬到”讲台,黄世科说,“我们想让大家看到我们的研究都是实打实的,”认认真真做科研,踏踏实实做研发,“这就是老师们给我们的教导。”
团队合影
“Z时代”写给
“非晶合金”的情书
(深大版)
机电学院2024级研究生赵盛宇是从本院保研的新生。“老师上课曾讲到院里采购国外机床的案例,我们有资金,但对方就是不愿意卖”,他分享了选择做科研的初心,“这不就是被别的国家'卡脖子'了吗?”——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唯有自强,唯有不懈的奋斗!
然而,自主科研并非易事,遇到阻滞常见,被泼冷水常有,但“有些东西是不能被浇灭的”。在科研的“新长征”里,坚持与韧性同等重要。走进团队成员的办公室、实验室、宿舍,可以直观地看到“Z时代”是怎么追梦的。
比如,一道门。
来到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同学亲笔手书的对联,上联:刻苦读书看文献,下联:喜大普奔发paper ,横批:投啥中啥。这副“很年轻人”的对联,一直在提醒他们: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比如,一只鸭。
随处可见他们的科研周边:鼠标垫是“元素周期表”,手机支架是“论文灵感接收装置”,墙纸是“做实验的表情包”,还有桌面上“列队的小黄鸭”。这些都是合作的科研机构送来的礼物。如实验数据有效,除了刊物,机构还会寄来一份周边。每位同学的座位上,至少有那么几只小黄鸭,它们是童心可爱的符号,也是弛而不息的见证。
比如,一本书。
赵盛宇的桌上,放着一本《毛泽东选集》,书的边页已经翻皱,但书中思想“常新”。“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矛盾论,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抓住主要矛盾。这次国赛是我研一阶段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我全力以赴、一头扎了进去,我们团队每个人也都抱着同样的信念。”
“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
时间回到10月13日,10时15分,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黄世科即将走上比赛讲台。此时此刻,他正努力调整自己的呼吸,尽力保持坚定——虽然真的很难不紧张。
参赛规模空前。报名者超过2083.6万人次,项目达514万个,来自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的5406所学校。
激烈程度空前。突破多个C9院校博士项目的重重围困,直面对战“发了Science正刊的东道主”团队和山东省省赛的“冠军队”;国赛现场的巨大压力,使大家每日像打仗一样饱和式攻关,“拼了”,是他们提到最多的关键词。
路演10分钟,答辩5分钟
对现场的小伙伴来说
15分钟的路演等于900秒
团队展开了无数次
秒针制的动线讨论
“每一秒都不能浪费
我们力图呈现最精准的表达”
对黄世科来说
15分钟的亮相
代表的是9年的沉淀
他在脑海闪现了
很多个实验室的日夜
“在这个赛道
我们是深大唯一出线的队伍
要努力做到全力以赴!”
对团队的师生来说
15分钟的呈现等于X
上万回,实验室里处理数据
上千次,深入市场工厂调研
上百份,课件文稿打磨锤炼
深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副主任黄凯珊感慨道
“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做到了”
“过去从来不只是一个时光的刻度”
而是每一个迎来晨曦
细数星光的拼搏与奋斗
是很多个闪耀着梦想
浸透了汗水
写就了团结的日子
“双创,就是要充满PASSION!”
作为一个强调交叉融合、交叉学科的双创团队,它跨专业、跨学科、跨系统,由机电学院、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15名优秀同学组成,本硕博梯队接力建设,汇聚了工科、商科、文科多学科专业力量。
来自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本科生赵子贤是个“连续创业者”,这次比赛,他负责产品的创业板块。他直言:“这条路确实走得很不容易。”对于如何做到“我们研发的是市场需要的,是工厂愿意购买的,是工人容易操作的”,他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有目标,才会有方向。一开始他也是非晶合金的“门外汉”,为了更好地为产品“背书”,他开始自学工学和材料学:“边学边干才能成长得更快。”
有坚持,才会有突破。过去的一年,他和团队基本在深圳、佛山、东莞三地奔波,调研了几十家工厂,访谈过的工人不计其数。他们由此确定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要实现绝对的精度;第二个是要降本增效。要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保证交付周期,形成源头方案,工人可以更容易并且更精准地操作。
有实干,才会有实效。这些问题回到实验室,倒逼优化升级,终于得到市场回音:签订意向合同、搭建大型产线、业界强势关注。这也标志他们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产品升级为产业化量产,正式“进军市场”。未来这个团队将继续执行“三步走”战略,以科技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助力国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这是片孵化多样化人才的蓝海。”赵子贤认为是深大赋予了他长久持新的创业热情,“我希望所有同学都有机会接触到深大这门双创课,从这片海域中获得成长的机会,挖掘自己的潜能。”
“这是个六边形团队,”赵盛宇回忆,“每次打磨会,经济学院的蒋林辰、尹倩敏两位师妹会坐最早的班车从丽湖过来,给不太擅长汇报的我们,做了拓宽思维的训练。”
“我们主打一个稳定。”机电学院2022级的刘森吉表示,毕业的师兄姐们或读博,或研发,大多继续深耕这个领域,“我的下一站也还在这,从事非晶合金市场板块的工作。”
比赛时
指导的老师们
往往从亲身经历中提炼方法论
以自身的专业、敬业、爱业
去影响同学们
“他反复跟我们说要相信自己。”在同学们的记忆里,深大双创中心老师吴环宇是“每个焦灼阶段,回过身来他都在”的人;学院的特聘研究员梁雄、任帅,特聘副研究员张振轩、刘晓俤、阮文清等老师分头带队,攻克关键领域,全情奔赴,演绎同课异构。
赛前一夜,深圳大学教务部主任、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袁磊带队,再次来到酒店,和同学们共同打磨项目,为比赛冲锋做最后的把关与指导。
团队有个共识
多年以后
他们可能会忘记
这次比赛具体做了什么
讲了什么
但不会忘记
大家在“双创课堂”里
传递的美好品质
“找到你喜欢的事业
为之奋斗,充满激情地生活”
“王牌”对“王牌”
据机电学院党委书记郑纯介绍,“双创项目”是机电学院的“王牌”。不论是指导本院的团队,还是带队其他学院的项目,全院师生上下同心、视为己责,拼出了“双创加速度”。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从为什么这么做到想清楚该怎么做,学院走出了“王牌之路”——
双创讲座、导师授课、创赛磨砺、实战训练、助力地方,灵感从火花到项目,可以打磨至臻。从“互联网+”到“挑战杯”,再到机甲大师等赛事,学院近年获得的相关赛事荣誉超过150项,收获“一国金、三国银”,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是师生们的不懈奋斗。
“双百行动”之“科趣乡行”科普活动
学院辅导员黄浩和党建组织员吴俊敏,这两年的寒暑假都在和学院师生共赴田间地头、乡村课堂,开展“双百行动”。怎么探索农业智能化?怎么开展乡村儿童的科普教育?怎么用技术助力地方企业转型升级?……黄浩时常被师生们“敢于尝试、不放弃”“热衷于用专业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感染,他认为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吴俊敏多次提到院训精神,“精工践行、至臻如一”,这八个字是潜移默化的,“我们都在以这样的精神做双创、做工作”。
从非晶合金这扇窗口
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学习工作活力满满
干事创业热气腾腾的团队
一个教育—科技—人才
同向同行、共荣共生的学院
也正因为有无数个
低头耕耘、抬头赶路的“深大人”
我们的生活不断向上
我们的大学不断向前
今天是11月的第一个周一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是团队里许多小伙伴的心声
相信也是屏幕前的你的心声
让我们带着这份敢闯敢拼的精神
开启下一个学习和工作任务
加油向未来!
感谢受访师生(按采访顺序):
马将、郑纯、吴俊敏、黄浩、黄世科、赵盛宇、刘森吉、赵子贤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并不!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我们将在评论区抽出10名小伙伴
送上限量版“非晶合金”纪念品
愿你拿着它,勇闯每一个天涯!
统筹 | 韩蔼婷 余柏村 劳宇轩
采写 | 韩蔼婷
图片 视频 | 受访者
编辑 | 林海音
责编 | 廖楷狄 林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