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一新的综合大楼、宽敞整洁的候诊大厅、高效智能的诊疗设备、笑容可掬的白衣天使……金秋时节,走进全南县总医院,一幅悦目暖心的画面呈现在眼前。
近年来,全南县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为着力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统筹重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关系和基层健康服务网,形成“1+3+N”县域医共体合作机制,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有稳稳的“医”靠。
“一盘棋”统筹推进
“改革前都是各卫生院自己处理,现在统一规范清洗、消毒、灭菌工作,能更好地防范医院感染事故的发生。”全南县总医院党委书记陈永昌告诉记者,县级总医院实体运行后,打破了以往各自为政的医疗格局,开始转向一体化发展。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全南统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全县建立一个总医院,如同握指成拳,发力更大,能让有限医疗资源得到集约化、高效化利用。为此,该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由卫健、医保、财政等主要部门组成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管理委员会,出台全南县总医院“三定方案”,形成党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将城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三院合一”,建立医保支付、信息化建设、人员编制、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物资采购、资产运营“七统一”管理制度,形成县域一盘棋、管理一体化、服务一家人的紧密型架构。
让基层群众就近看上病、看好病是深化医改的一道必答题。全南县以县总医院为龙头、14家乡镇卫生院为骨干、68个“县建、乡管、村用”村卫生室为基础,通过县乡“联合门诊”“联合病房”“指导带教”等模式进行纵向整合,承担辖区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和任务,为居民提供疾病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实现医疗服务一体化,让群众乐享“健康红利”。
“一张网”数字赋能
全南县统筹规划县乡两级功能定位,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打通县、乡、村三级医疗信息壁垒,建立县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公共卫生(慢病)管理中心等8大中心,创新“基层检查+龙头医院诊断”医疗服务模式,实现乡镇检查、县级专家诊断、各院区分院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动医共体内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有效融合,实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为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真正有效“联”起来,该县大力推行“互联网+医共体”模式,购买82套智慧医疗管理系统助力村卫生室规范诊疗,开通省智慧医疗系统账号权限,以“智慧方式”实现患者就诊资料远程共享。同时,依托信息化平台,搭载智能化软硬件设备,推进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建设,打造“城市15分钟急救圈”“乡村30分钟急救圈”,构建“基层首诊、上下联动、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新格局,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健康保障。
“一条心”全面守护
在全南,像黄丹这样的专业护士上门为患者服务的情况很多。在推动县乡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上,县乡两级采取“下+上”培养模式、“长+短”管理模式,各分院设立“县级专家门诊”“联合病房”,总医院定期下派专家坐诊,派驻骨干医师长期驻点帮扶,提升基层医生技术服务能力。同时着力优化医疗“软”服务,上线“金牌护士”软件,让行动不便的群众在线下单,专业护士上门提供护理服务,将优质医疗服务推进到群众的“屏端”和“指尖”,让患者无需多次排队缴费,看病就医更便捷。
稳稳的“医”靠暖民心。全南县将监管改革从医疗机构延伸至医务人员,想方设法让医务人员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探索建立医保医师违规行为记分管理机制,为每名医保医师设定年度初始分值12分,对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行为扣除相应分值,守好群众“看病钱”。同时,建立健全医防融合新机制,组建77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覆盖“一老一小”、残障家庭等重点人群,目前签约率达到95.5%;大力开展“万名医生进万家”活动,构建社区健康服务新模式,让群众好看病、看好病、少生病。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余书福 特约记者陈海明 通讯员廖莹君
编辑:熊小勤 编校:胡星
值班主任:明心武 刘芬
编审:傅志群 谢瑞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