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师市将军纪念馆,在一楼展厅的一个展柜中,放置着1944年六师前身部队新四旅的指战员使用过的纺车、纺线用的梭子。
翻开历史当年演绎延安大生产运动的那一幕,观后为之动容、感人至深。
1941年,日寇侵略者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经费,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害,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出现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
基于延安根据地陷入如此困难重重绝境的大背景下,1942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自救运动,一场史无前例的军民大生产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在八路军战士们开挖的窑洞里,延安儿女们传唱着《纺车谣》,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军民使用纺车纺线的热烈劳动场面:
“小小的那个纺车呀吱扭扭地转,摇起了那个纺车纺线线。别看这纺车小呀,力量大无边。边区闹生产,打碎了敌人封锁线。毛主席号召哟呼啦转,自力那个更生闯难关。自己动手干哟,有吃又有穿。气得蒋介石,扑闪闪干瞪眼。”
在这一个长时间相当艰苦的大生产运动里,战士们几乎没有休息过,他们的衣服、鞋子已全部磨破。大家抓紧时间补衣做鞋,过去战士们的衣服和鞋都靠上级发放。自从部队开进南泥湾,为了减少边区政府的负担,战士们必须学会自己缝衣服、做鞋、纺线、制作牙刷、土法造肥皂。那时上课、开会、农业生产的间隙,大家手都不闲着,利用这些时间捻毛线。一开始怎么也捻不好,不是粗了就是细了。
著名散文家吴伯萧创作过一篇纪实性作品,题目叫《延安纺车抒怀》,文中描述的情境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纺织厂有这样的规模呢?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令下,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机群起飞的气势。”
“百车齐鸣”这是最能体现延安军民团结一致,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历史场景的典型画面。
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全媒体记者:蒲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