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5天前,10月30日凌晨,神舟十九号发射成功。在西北大漠,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又一个高光时刻。
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全国各地的航天人会聚于此,其中,也包括很多来自千里之外的四川人。
10年、20年、30年,他们用青春浇灌这片沙漠戈壁,用智慧与勇气诠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在他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10月30日4时27分,神舟十九号冲上云霄,奔赴天宫。
此刻,离发射塔架约1公里处的应急保障车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加注系统负责人刘华兵看着神箭一飞冲天。
这是刘华兵最后一次参与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工作。今年年底,他将退休回乡,阔别大漠。
1994年,刘华兵从四川绵阳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发部门,从事火箭推进剂加注工作,这一干就是整整30年。从神一号到神舟十九号,刘华兵参与了每一次发射,将38人次、24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30年间,刘华兵有换岗的机会,也不缺换岗的理由。
为火箭加注推进剂是一项让不少人“闻风丧胆”的工作。推进剂是火箭的“血液”,但对人而言,易燃、易爆、有毒、强腐蚀,“偏二甲肼的毒性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如果不小心被四氧化二氮冒出的烟熏到,会损伤皮肤。”刘华兵说。
“不怕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华兵只说了一句“我喜欢挑战。”
面对工作,勇气是一部分,严谨是另一部分。
火箭推进剂对洁净度要求极高。很多年前,刘华兵曾发现推进剂贮罐内有大量的铁屑焊渣,便和同事一起,每天钻到密闭的贮罐内,用高浓度的酒精擦洗、清洁。有些铁屑焊渣残留在只有5毫米的焊缝内,刘华兵便用磁铁吸、用镊子夹、用棉签掏,最后用面团才彻底粘出来,这样的清理工作持续了半个月。
长时间在高浓度的酒精环境中工作,刘华兵和同事全身皮肤发红,嗓子熏得吃不下饭,双手脱了一层皮。
“以前的条件艰苦,现在好多了。”刘华兵细数着他和火箭“捆绑”在一起的30年,眼神变得坚定。
“现在有了远程智能值班系统,可以随时了解推进剂在库房中的情况;火箭加注时段的危险系数高,正在调试的无人值守系统可以更好地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智能软管清洗系统也已投入使用,非常快捷方便。”刘华兵说,每次发射前都需要清洗烘干软管,以前全靠人力,200多根软管光清洗就需要16天,烘干需要8天,而现在清洗烘干都只需要1天。
看着这一切,刘华兵感叹:“我可以放心地离开这里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喆 视频剪辑 曾诗蕴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刘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