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女子头晕呕吐,一查脑萎缩!元凶竟是每天吃的药

说起脑萎缩,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年病,和年轻人没什么关系。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最近确诊了一例脑萎缩,病人才23岁。
年纪轻轻怎么会患上脑萎缩了呢?抽丝剥茧后,真相让人无比遗憾。
头晕呕吐半个月 一查竟是小脑萎缩
小屠(化名)今年23岁,是一名口腔诊所的护士。半个月前,她突然感到头晕恶心,去附近医院检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接下去的半个月,小屠每天都在头晕恶心呕吐中度过,症状还越来越严重。半个月内,小屠医院去了好多次,诊治却丝毫也不见效,到最后站都站不起来了,更别说走路了。家里人赶紧把小屠送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蒋琳为小屠查体后发现,她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共济失调的症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23岁的女孩饱受头晕折磨?当一张沟裂增宽的磁共振影像学图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小屠竟然发生了小脑萎缩
这让蒋琳也倍感疑惑,小屠这么年轻不可能出现生理性小脑萎缩,她也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疾病,询问后发现她的家人也没有相关的遗传因素……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年纪轻轻的她出现了小脑萎缩呢?
发现可疑白色小药丸
进一步问诊后得知,小屠有癫痫病史6年多,一直在老家的医院治疗。但是小脑萎缩和癫痫病表面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为了揪出真凶,治疗团队专门组织了一场多学科联合会诊。“过去你都吃的什么抗癫痫药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许丹华试图从小屠的用药史中寻找蛛丝马迹。令人诧异的是,她并不清楚自己目前服用的是什么药物,只是经老乡介绍说当地某家私人诊所有位专家看癫痫很灵,就一直在吃这位专家配的药。
图片
随后,小屠从床头柜中摸出一个白色的小药瓶,瓶身上没有通用名、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任何药品信息,打开瓶盖,里面装着普通白色小药片,药片上也没有任何字样。
看着这瓶没有身份的“药”,许丹华似乎找到了方向,凭着多年的临床药师工作经验,她知道很多抗癫痫药物需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并且根据复诊情况调整药物的使用。当得知小屠服药后从来没有定期复诊后,许丹华决定从这瓶药着手,协助医生找到真正的病因,尽快缓解患者的痛苦。
许丹华想到,私人诊所开具的药品极有可能是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可以借助检验科的帮助来明确这瓶不明药物的成分是什么。
抽丝剥茧 揪出真凶
第二天一早,检验结果出来了,不出所料,这个药的成分就是一种名为苯妥英钠的抗癫痫药物,而且浓度严重超标!
多日来的疑团总算是解开了,小屠的种种症状终于找到了根源。她头晕、恶心、呕吐、无法站立行走的症状以及小脑萎缩极大可能是苯妥英钠引起的中毒反应。
许丹华介绍,苯妥英钠是一种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癫痫药物,它的治疗窗相当窄。当血药浓度超出治疗窗时,就容易产生毒性反应。随着浓度越来越高,可能出现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甚至昏迷等严重毒性作用,病例报道和临床研究提示,长期使用苯妥英钠与小脑萎缩具有相关性。
像小屠这样盲目用药、未定期复查并监测血药浓度,就增加了苯妥英钠过量导致毒性反应的风险。
但是目前,苯妥英钠中毒没有解药,也没有证据表明加强药物消除可以加速症状的恢复。蒋琳第一时间让小屠停用了苯妥英钠,用其他药物替代。但由于苯妥英钠的半衰期很长,即使停用药物,也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内代谢完成。她把这段时间治疗的重点就是控制恶心呕吐症状,并且维持小屠身体的重要功能。
接下来的几天,治疗团队持续监测小屠的苯妥英钠血药浓度,以便掌握药物代谢程度。第8天时,苯妥英钠浓度已处于治疗窗内,第13天时,药物浓度进一步下降,基本代谢完毕。可喜的是,随着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的下降,小屠的症状日渐好转,头晕恶心呕吐发作得越来越少,也能在床边站站走走了。但遗憾的是,她小脑萎缩情况却不可逆,十分遗憾。
千万不要随意吃“散拼药”
许丹华表示,小屠这样因为吃散拼药而导致药物中毒的病例并不少见。事实上有不少基层就医场所提供的都是“散拼药”,由一个小白瓶或者一张小方纸包装,看不出药品的任何信息,也不提供处方单。这不但损害了患者的知情权,让处方药药品信息的“知识鸿沟”进一步扩大,还会使患者用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用药不当,导致人身伤害,引发医疗事故。就像小屠入院时出现的症状,如果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很难判断是身体机能的问题还是药物的作用。
许丹华呼吁,老百姓一定要提升安全用药知识和意识,不随意吃药,主动抵制“散拼药”,必须遵医嘱服用正规药品。
来源:杭州交通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