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4日电 (龚宸芫)11月1日,比亚迪宣布10月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达到50.3万辆。月销超50万辆是什么概念?乘联会预测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15万辆,以此粗略计算,比亚迪10月给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贡献占比超过四成,用销量“撑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半边天”即将成为现实。
10月30日晚,比亚迪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营业收入为2011亿元。这意味着,继第三季度销量后,比亚迪的营业收入也超越了1796亿元的特斯拉。
什么力量支撑着比亚迪一路狂奔?
每天研发砸入1.2个亿
几乎所有车企都公开表示过,技术创新是企业长期发展核心驱动力。正因如此,车企都务必重视技术研发业务,并加大投入力度。最后为何领跑者是比亚迪?从市场表现和财报表现来看,主要分为四点:投入力度大、长期坚持、方向对、高效行动力。
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达333亿,同比增长34%,创历史新高。平摊下来,比亚迪每天都要在技术研发上花费1.2亿元。无论是对比国内上市车企还是国外新能源车企翘楚,都能凸显比亚迪在研发费用上的优势。
相较研发费用为232.4亿元的特斯拉,比亚迪已拉开超百亿的差距;同中国已公布财报的上市车企相比,比亚迪前三季度的投入是长安、上汽、广汽、江淮、长城、理想6家车企之和。
333亿元是什么概念?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在A股超5300家上市公司中,比亚迪研发费用排名第一。比亚迪也是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技术研发人员近11万人。
当然,比亚迪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靠坚持长期研发大力投入,才使其持续保持技术创新优势。
官网显示,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费用已超1600亿。如果用研发费用与净利润进行对比,从2011年至今,在过去的14年里,比亚迪有13年研发费用高于净利润,有时候甚至是同期净利润的几倍。
在汽车产业发展方向上,比亚迪也能押中命题。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智能电动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目前这已成为行业共识。
此时,高额且持续地投入研发,也给比亚迪征战下半场带来更大的底气。
在智能化领域,比亚迪投入力度向业内第一梯队看齐。仅从智驾方面而言,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8月,比亚迪智驾团队已有4000人,是特斯拉的5倍,和华为智驾团队规模相当。而在2022年,这支队伍只有100人。
在高效行动力配合下,比亚迪智驾团队用2年时间规模扩张40倍。落地成果也比较明显,截至9月底,比亚迪L2级智能驾驶搭载量超350万辆,还将与华为、OPPO 等企业完成智能生态链接。
“全年销量有望超400万辆”
得益于高额且持续的研发投入,比亚迪产品的定位、价格覆盖面越来越广。从7万元起的A00级车海鸥,到定价百万的D级大型车仰望U8,比亚迪产品均匀分布每个主流细分市场,竞争对手既有新推出的新能源车,也有扎根细分领域数十年的燃油车。
这也使得比亚迪产品矩阵触达到更多不同画像的用户,为销量带来明显助力。今年1-10月,比亚迪销量达到325万辆,已超越去年全年;同比增幅为37%,提前完成年初立下的20%增速目标。
东吴证券、开源证券等5家券商近日发布研报称,比亚迪销量、业绩表现好于市场预期。不仅中国国内表现超预期,在海外市场,比亚迪同样拥有亮眼表现。
截至目前,比亚迪已进入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乌兹别克斯坦、泰国、巴西和匈牙利投资建设新能源乘用车工厂。“这个发展速度在未来还会更快。”10月30日,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公开表示。
11月1日,乘联会在公众号发文称,以比亚迪、奇瑞为代表的车企,在国外建厂实现当地产销,既可解决当前贸易摩擦,也可实现中国汽车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布局的发展路径。“这是中国品牌走出去的必要功课,是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的必要举措。”
展望未来,不少券商对比亚迪前景给出较高预期。其中,10月31日,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发布的研报中预测,比亚迪有望全年销量超400万辆;11月1日,东吴证券研报则预计比亚迪全年销量超410万辆。
这意味着,比亚迪有较大概率在今年的全球车企销量排行榜上再进一步。2023年,比亚迪以302万辆的成绩首次进入全球销量前十,排名第九,也代表中国车企首次在销量上晋阶成为全球十大车企。
易车榜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销量排名提升至全球第六。
从去年首次销量进入全球前十,到今年全球销量、毛利率、营收等多方位超越特斯拉,比亚迪接连在全球车企队伍、新能源汽车领域进阶印证了比亚迪王朝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路天在10月末的评价,“比亚迪正以扛旗者的角色引领中国品牌销量一路腾飞”。
这些超越无疑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胜利,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实力和形象。可以预见的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正在向世界顶峰进军,颠覆世界汽车产业格局。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龚宸芫:gongchenyua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