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馆数码展“金铅木煤”:沉船文特诺号上的中国淘金矿工

全文1362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香港大馆推出全新沉浸式数码展览“数码荧房:金·铅·木·煤”,展出知名新西兰艺术家莉莎·蕾哈娜的全新委约创作的多频道录像装置。

02录像以文特诺号沉船事件为题材,让观众沉浸在一场联系着新西兰与香港的虚构故事中。

03莉莎·蕾哈娜的作品探索两个岛屿的共同之处,包括悠久的航海历史的文化遗产以及被殖民势力塑造的过去。

04此外,作品还揭示了十九世纪末中国淘金矿工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毛利人在岸上发现遗骸并隆重安葬的过程。

05最后,策展人Tobias Berger表示,这件新作反映了个人悲惨历史往往不为人知,以及个人的牺牲如何成为大时代的小插曲。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11月2日,中国香港艺术文化地标之一的大馆推出全新的沉浸式数码展览“数码荧房:金·铅·木·煤”。此次展览由Tobias Berger策划,展出由知名新西兰艺术家莉莎·蕾哈娜(Lisa Reihana)全新委约创作的多频道录像装置,将遥远的奥特亚罗瓦(毛利语:新西兰)与香港两地联结。录像以文特诺号(SS Ventnor)悲惨而感人的沉船事件为题材,让观众沉浸在一场联系着新西兰与香港的虚构故事中。
图片
蕾哈娜的作品探索这两个岛屿的共同之处,包括悠久的航海历史的文化遗产以及被殖民势力塑造的过去——延续了她在代表新西兰参加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大型录像装置《追寻金星(感染)》(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2015–2017)中,融合历史与虚构的独特手法。
蕾哈娜在《金·铅·木·煤》中探索外来劳工、向往之情、流离失所等相关议题,作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揭示了移居到新西兰南岛奥塔哥地区的中国淘金矿工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极其艰苦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很多淘金矿工客死异乡,成为“饿鬼”。在深入研究这段重要历史的过程中,蕾哈娜重探了文特诺号的故事。该船于1902年载着煤炭和500个装有中国淘金矿工遗骸的盒子,在新西兰北岛霍基昂加以南靠近毛利部落定居的地方,因遭遇风暴而沉没。毛利人在岸上发现了这些失散的遗骸,收集起来,按其习俗将之隆重安葬。
“数码荧房:金·铅·木·煤”以沉船事件为蓝本,编织出细腻的玄幻之作。蕾哈娜以印象式的戏剧性影像和第一人称叙述,来揭示这段传奇的各个片段,其中出现四个虚构人物:一个中国商人、一个来自米蒂米蒂在海滩上发现骸骨的毛利女性、一个因偷面包而被关在域多利监狱的女囚犯,以及一名印度裔狱卒。
图片
策展人Tobias Berger表示:“能在大馆展出莉莎·蕾哈娜的委约新作,以如此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装置将奥特亚罗瓦/新西兰和香港连接起来,正好让我们得以反思大馆和香港的历史,如何与全球各地离乡背井的华侨紧密交织。这件新作反映了个人的悲惨历史往往不为人知,以及个人的牺牲如何成为大时代的小插曲。”
艺术家莉莎·蕾哈娜表示:“通过《金·铅·木·煤》这件作品,我希望为我的家乡奥特亚罗瓦/新西兰群岛,与南中国海岛屿建立联系。这曾经是一条贸易航线。在作品中,我分享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文特诺号’在前往香港途中不幸沉没的悲剧。其后,毛利族人把冲上海岸的遗骨收集起来,让亡魂得以安葬。当中有关人性和关爱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沉浸式录像作品:这不但表现在域多利监狱中照护女囚的女看守身上,也体现在支持广东淘金矿工的商人身上——他们齐心协力,互相关怀。我相信《金·铅·木·煤》将会重新唤起人与人的联系。”
图片
《金·铅·木·煤》是“数码荧房”项目的第二次委约作品。这个数码古迹项目将F仓展室转化为一个沉浸式艺术空间。这个长期项目旨在以数码语境重新构想和诠释场地的历史建筑,带着参观者回到过去,与这些历史建筑建立更深的联系,并继续珍视大馆。去年,项目的首次展览以大馆域多利监狱的放射型囚仓为起点,重温大馆的监狱历史及其重要性。今年,项目进一步拓展,探索香港跨越城市海岸的文化遗迹。
莉莎·蕾哈娜在1964年出生于奥特亚罗瓦(新西兰),拥有恩加普希(Ngā Puhi)、恩加蒂希内(Ngāti Hine)、恩加伊图特奥鲁(Ngāi Tūteauru)和恩加伊图波托(Ngāi Tūpoto)等部落的血统。她的作品主要关注殖民主义、性别议题,特别是各媒介如何呈现少数族裔和少数性别。作为跨领域艺术家、制作人和文化交流者,她的实践对其故乡的当代艺术和当代毛利艺术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她曾参与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展览,为毛利人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在视觉艺术中争取了更多的表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