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音乐节、稻田百米跑、稻田长街宴、稻田摸鱼,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在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成功举办的2024首届云南“村跑”国庆系列活动火爆出圈,美丽乡村图景引人关注、令人向往。
从贫困人口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到人均年收入突破1.6万元,从看天吃饭的单一产业到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农旅融合多元发展,白雾村坚持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要素组织起来,为抓产业、促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白雾村蔬菜采收现场。
“五有五好”强党建 链上发展有依靠
白雾村通过打造有一个好书记、有一个好班子、有一支好队伍、有一个好思路、有一个好规划的“五有五好”党建品牌,建强基层党组织,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全面发展有依靠。
深入实施1个党员示范、结对2户农户、帮助5名群众的“1+2+5”工程,开展资金帮贷、技术帮教、就业帮介、产品帮卖、发展帮带的“五帮”活动,65名党员发展成示范户、结对130户农户、帮助325名困难群众,实现“党员带群众、大户带小户、共奔致富路”的联动发展格局。
“让党员充分参与村里大小事,才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白雾村党总支书记黄明昌说,按照“大事党员先知、难事党员先议、实事党员先行”的工作法,全村党员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建立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体系,将全村规划、工作重点及政策传达到每一个党员,由党员入户讲清政策、讲清规划、讲清思路、算清收益,并广泛收集民意。同时,围绕全村重大决策部署、群众关心焦点,引导党员在前期掌握民意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再由党总支具体安排部署,最后由党员示范带头,引领群众跟着干。
白雾村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党员+农户+土地”模式,聚合资源要素,成立了蔬菜种植、稻虾种养两个党支部,吸纳1220户群众参与蔬菜种植1900亩、稻虾种养2300亩,推动产业组织化发展。
“议事会议”聚民心 产业发展有路子
通过开好群众会、院坝会、火塘会等议事会议,把群众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到全村产业发展中来,把分散生产的农户凝聚成抱团发展的主体,变个体生产为组织化生产,走出了一条全村“一盘棋”协商推进产业发展的路子。
在白雾村罗光玉家的小院里,几套桌凳、一盆柿子,镇村工作人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正聚在一起开会。
“今年,我们探索的糯香稻谷‘721’统分共富模式怎么样?请大家再提提意见。”黄明昌开门见山地问。“水稻品质还可以继续提升”“希望明年可以多种几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现场气氛热烈。像这样交换意见的会议,黄明昌每月都要开上一次至二次。正是在这样以心换心、真情互动的交流中,全村人的心越靠越拢,发展的步子越迈越大。
在“统分共富”模式中,农户通过种植及合作社分红占七成,种植大户通过资金入股、合作社管理、拓宽销售渠道等占二成,村集体通过科技服务、资金帮贷、基础设施建设等占一成,实现了水稻种植的组织化、规模化、效益化。
白雾村还充分挖掘铜运文化、马帮文化、农耕文化,采取统一策划、统一设计、统一装修、统一经营的方式,开发古村旅游,举办水稻丰收节、重走铜运古道、云南“村跑”等活动,推进农体旅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目前,村里有客栈6家、农家乐9家、特色小吃23家,带动35户农户发展手工业等,让188户农户吃上了旅游饭,户均增收1.45万元。
聚合资源强潜能 乡村振兴有后劲
白雾村是明清时期南铜北运的第一站,文化底蕴深厚、田园风光秀丽。然而多年来,这些优势资源却未能有效利用,村子里的山、水、地一度成为“沉睡资源”。
通过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组织起来、整合起来、联动起来,持续聚集发展新动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今的白雾村,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成片的蔬菜种植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有序铺开,整齐排列的光伏板点缀山坡,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和美画卷展现眼前。
“盘活山资源,建设光伏项目;盘活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盘活土地资源,发展蔬菜种植;盘活人力资源,发展劳务产业;盘活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黄明昌说,村党总支对全村资源资产进行充分调研,结合群众需要和发展实际,确定了“梁子能源坝子菜、田园观光古村游、农旅融合促振兴”的发展思路,把一家一户小、散、弱的土地、资金、劳动力以及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组织起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形成规模、对接市场、打造品牌。
在村党总支的引导下,白雾村将1400亩零星分散种植的田块去埂连片,进行土壤改良后集中统一种植,实现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提高土地产出率。
同时,采取“向外输”和“向内消”相结合的措施,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社,对全村劳动力开展就业对接、技能培训、权益维护“一条龙”服务;对有意愿外出务工的1543户2238名劳动力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措施“向外输”,推动稳定转移就业,打响了“白雾施工队”“白雾厨师”品牌;对没有外出务工意愿的310户415名劳动力,通过“点对点”培训“向内消”,全部吸纳进产业基地就近务工,实现人均务工收入1.8万元。
曲靖融媒特约记者 尹永权 刘光信 杨凤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