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如果有人吃方便面,可能会被调侃“你想当院士不成?”
这里提到的院士,就是甲壳动物学家、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家和海水养殖生物学家刘瑞玉。
刘瑞玉在工作上非常勤奋,去食堂吃饭嫌浪费时间,回家吃又不想麻烦司机,所以他中午经常靠吃方便面充饥。时间久了,“方便面院士”也就成了刘瑞玉的标志。
而就是这样一位简朴、勤奋的老人,首次搞清了中国对虾生活史,让国人实现了“对虾自由”。
刘瑞玉绘制的彩绘虾类图稿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对甲壳动物的研究仅局限于有经济价值的十足目虾蟹类和部分寄生种类,其余品种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1952年,在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的倡导和建议下,刘瑞玉和发育生物学家吴尚懃等人在天津塘沽进行中国对虾产卵习性、生活史和幼体培育研究,他们用几年时间基本搞清了对虾成长环境因子。
1960年,刘瑞玉等人在室内人工养殖条件下,培育出第一批仔虾,并总结出一套对虾人工培苗方法,这一成果,结束了我国对虾只能靠捕捞的历史。
刘瑞玉在查看对虾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官网
后来,刘瑞玉担任全国对虾人工育苗攻关领导小组副组长,指导、推动全国对虾育苗和养殖研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1981年,我国人工培育的中国对虾虾苗达到了5.1亿尾,基本实现了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的批量生产。到了1988年,我国大陆的养虾业年产量达2万吨,居世界首位!
刘瑞玉还前瞻性地开展了对虾病的研究,帮助我国虾养殖业渡过难关。
1988年,刘瑞玉在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访问时听到一个消息——台湾虾病正在流行,养殖的斑节对虾因病大量死亡,这让他感到担忧。于是他委托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张伟权引进了一种远离亚洲、抗病力强的对虾,从此拉开了中国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序幕。1993年我国养殖的中国传统对虾、斑节对虾等都暴发了白斑病毒综合征,死亡严重,唯独南美白对虾没有被感染。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也为中国养虾困境带来了希望。
刘瑞玉还积极倡导推动全国对虾病害防治研究工作,他亲自组织和主持了两届“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和环境管理学术研讨会”,为全国对虾的人工养殖和病害控制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和战略措施。
刘瑞玉在工作中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