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共3458字
推荐阅读时间 5 分钟
导读
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认定中国电动车产业受益于“不公平补贴”,对欧盟电动汽车生产商造成“经济损害威胁”, 正式批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乘用车(BEV和REEV)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从10月31日起正式实施。
欧盟还玩起了威逼利诱、差别对待:比亚迪17.0%,吉利18.8%,上汽集团35.3%,特斯拉7.8%,其他合作公司20.7%,所有其他不合作的公司35.3%,对与企业单独进行价格承诺谈判持开放态度。
这一决策不仅将对中欧电动汽车贸易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旨在阐述欧洲市场竞争态势与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表现,从而推导出中国电动汽车正在快速发展,但远没有达到严重威胁欧洲汽车工业的地步,欧洲需要时间消化接受我们已经强大起来,我们需要经历强大之前的挫折。
中国制造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和市场份额
根据各种数据统计渠道,在疫情前的2016-2019年,欧洲汽车销售总量稳定在2000万辆左右的规模。
2020-2022年期间,受疫情影响,销量有所下滑,2022年下降到1434.3万辆,2023年及今年以来稳步回升,2023年回到了1688.2万辆,今年大概率会接近2000万辆。
欧洲人对于德国品牌认可度、忠诚度最高,德国品牌 2016-2023年市场占有率始终维持在 33%以上;对于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其他欧洲品牌认可度、忠诚度次之;所有欧洲品牌占有率维持在69%左右。
美国品牌车型占比相对稳定,始终维持在7.6%-8.6%之间。
中国品牌销量占比在近年提升明显,2016年占比仅为0.23%,2023年占比已经提升到了4.62%,2024年以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4.92%。
在欧洲五大汽车市场里,德国最大,也最具代表性。今年1-6月原产地为中国的汽车在德国销售4.65万辆,约占德国市场的3.1%;其中中国品牌汽车销售1.65万辆,仅占德国市场份额的1.1%;中国品牌纯电动车销量5373辆,份额仅2.9%。
我们再来看德国市场销售前三位的电动车车型,分别是:特斯拉Model Y第一;第二名与第三名分别的大众ID.3和ID.4。
产自中国,但品牌是上汽从英国收购来的MG 4,以9159辆的成绩排名第5名;产自中国但品牌是吉利集团从欧洲收购来的VOLVO EX30和SMART1排在第11名和第13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品牌比亚迪ATTO 3(即国内市场的元PLUS),以384辆排名第62名。
在欧洲的第二大汽车市场,英国今年上半年销售量最大的产自中国的汽车品牌是上汽旗下的MG,其提供汽油与插电式混动版本的MG HS销量位列第五;提供汽车与纯电动版本的MG ZS销量位居第六。
在欧洲第三大汽车市场,西班牙销量最大的产自中国的汽车依然是上汽旗下的MG,上半年销售了14264辆。
这就是我一直主张:早期开拓海外市场,最好使用外国人熟悉的品牌,导入中国供应链,迅速做大的原因。事实再次证明这种方式是比较容易成功。
中国产电动汽车远没有到严重威胁欧洲汽车的地步
对外贸易谈判上指原产地在中国的汽车,大致包括以下三种:
1,中国品牌,例如比亚迪,还有上汽收购了的名爵MG,过去几年一直较快增长,2023年大概是8%左右的欧洲电动车市场份额。
2,中国合资品牌,例如VOLVO、极星、SMART、MINI等,过去三年一直比较稳定,大概是5%左右的欧洲电动车市场份额。
3,在中国生产的外资企业,例如特斯拉,2022年之前特斯拉的出口一直占据大头,将近10%的欧洲电动车市场份额,大概10万辆左右。
根据2023年的数据,广义中国产电动车应该占欧洲市场纯电动车型的19.5%,大约30万辆。
在中国生产的外资企业,特斯拉的出口应该会随着德国工厂的开工,出口越来越少;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随着VOLVO 、MINI、SMART等投产,未来将会持续增加,应该可以抵消特斯拉在德国生产减少在中国生产出口的差额。
从2023全年到今年上半年的多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汽车出口中,新能源汽车平均占比只有34.9%,在自主品牌中,奇瑞、吉利、长城等出口的绝大部分是燃油车。
此外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的统计,其包含混动在内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足20%,而且纯电动车型只有2.1%的增长。
通过数据分析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场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没有到严重威胁欧盟电动汽车工业的地步。那么为什么欧盟会急吼吼地发动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呢?
是去年慕尼黑汽车展上,被中国汽车商的气势吓坏了吗?我个人偏向是与外资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快速下滑有关。在2020年时,外资品牌汽车在中国市场占有率高达64%,今年下滑到37%,尤其是法系品牌几乎在中国要消失的地步。
这个就可以理解德国在关税谈判里偏向不主张,因为如果中国反制,对大排量豪华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话,德国最受伤,而且德国的大众、奔驰、宝马都与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有合资企业,有着共同的利益。
其实无论是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在德国建厂,还是小鹏与大众、上汽与奥迪、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吉利与奔驰、长城与宝马的合作,都证明中国汽车产业正走向全球汽车价值链更为重要的位置。
汽车出口成绩斐然,超过国人预期,面对欧盟发难,明显准备不足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汽车出口都是100万辆左右的低价汽车;直到2021年,首次突破200万辆大关;到了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今年1-8月,汽车出口377.3万辆,同比增长28.3%。其中,乘用车出口317.6万辆,同比增长29.4%;商用车出口59.7万辆,同比增长22.8%。其中传统燃料汽车出口295.5万辆,同比增长33.4%;新能源汽车出口81.8万辆,同比增长12.6%;我国不但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更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大国。中国汽车可以和德系、美系、日系汽车等同台竞争,一点都不逊色。
这些成绩都是在这几年取得的,国人除了行业内人士知情,大多不太了解,还停留在“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的语境里。以至于这次与欧盟谈判的我方选手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CCCME)居然没有一家汽车企业是副会长单位。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它的出口贸易与海外布局,将影响到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全球竞争格局,这次参与谈判的CCCME虽然表面上很强,但居然没有一家汽车企业是副会长单位,就是硬伤。
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大国,但类似机电商会这种支持性的机构建设显然没能跟上,我们依然在组织层面没有对此有所准备。从欧盟流出来的文件显示,有三家企业单独给出价格条件,大概率是认为CCCME没有准确、专业地表达诉求。具体情况不明,只能如此猜测而已,如有错,望提醒修改。
中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都已经在业内领先,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贸易纠纷、技术纠纷、专利纠纷等各方面问题必然会呈现,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来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机构的建设,尽最大努力争取我方权利,协调行业内企业合力参与全球竞争。
行业乃至企业应对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欧盟内部德国偏向于不主张征收关税,但还是让欧盟通过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法案,我认为还是要提出反制,针对产自欧盟的大排量(2.0以上)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不能被虚情假意蒙蔽了眼睛,北京也不相信眼泪!
欧盟内部除了德国,最为强势的就是法国了,法系车在中国一步步走向没落,想必他们是最起劲的,那么就针对产自欧盟的红酒、白兰地、威士忌等征收惩罚性关税。这些产品来源国很多。
另外由于欧洲街道狭窄等原因,纳入经济型代步用途车的A0级及A级车是欧洲消费主力,约占64%;行政B级以上包括MPV只占36%左右。这类经济型代步用途车是最合适电动化的车型,这在我国已经是被证明了的事实。
我们要鼓励欧洲人民使用电动代步车,我们民间团体要多与欧洲非官方组织合作,多方面来宣传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好处,连美国人都喜欢我们的三蹦子,就不相信欧洲人不喜欢我们的电动小车。
作为企业还是应该把握大方向,有战略定位,从自身条件出发,思考在欧洲建厂生产还是保持原来销售模式。一方面遇到纠纷时,利用欧洲本身规则与之周旋、诉讼;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优势,研发、制造符合欧洲市场需求的产品。
最后
欧洲人可能要的是一点追赶的时间,我们可能要的是成长过程中的磨练。
一切都是必然会发生的故事,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让它不成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