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神秘无人潜艇为什么频现身?专家解读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谢昭】就在台军推进自制潜艇项目的同时,由台湾“中科院”研制的另一款“慧龙”号无人潜艇最近也动作不断。台湾媒体称,该潜艇属于极为机密的项目,今年8月才首度曝光,但此后就频频亮相。台湾《自由时报》2日透露,它已经在最近的海试中完成了重型鱼雷的发射试验以及配套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测试,将为台军打造的未来水下舰队奠定重要基础。

为无人攻击潜艇做准备

据台湾中时新闻网介绍,该潜艇属于台湾“中科院”研发代号“慧龙项目”的水下无人载具,实际排水量超过200吨而非外界传闻的100吨。该无人潜艇从去年12月就开始测试,预计要花1年时间测试,今年8月它在苏澳港测试时被民众拍到,才让这项极为机密的计划首度曝光。据了解,这种无人潜艇的优点包括使用电力驱动,非常安静,且体积小,不易被发现,无人操控是未来水下武器发展的趋势。

图片

在船坞中的“慧龙”号无人潜艇鱼雷发射管清晰可见

岛内媒体刊发的照片显示,“慧龙”号无人潜艇采用显眼的红白涂装,长约30米,宽约3.6米,外形如同微型潜艇,艇体上方有类似潜艇帆罩的装置,艇体前部有两部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533毫米重型鱼雷,“潜艇的各项功能可说一应俱全,未来它还规划从鱼雷发射管施放小型无人潜航器,可对敌方目标进行监控锁定及攻击”。台湾《自由时报》称,近年来台军强调“以创新不对称作战思维,发挥联合战力,未来将投入空中、水面与水下等无人载具科技研究”。知情人士透露,尽管目前“慧龙”号潜艇的主要任务是充当台湾自制潜艇的侦搜装备水下测试平台,但在阶段性研发完成后,未来将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无人攻击潜艇。

报道还提到,“慧龙”号潜艇已进行了多项海试课目,包括以“慧龙”号无人潜艇发射德制SUT重型鱼雷,成功验证“中科院”自制鱼雷发射管的性能已达标。同时“中科院”在日前举办的“台湾新创技术博览会”上展示了“氢能燃料电池运用”研发成果,该系统已经安装至“慧龙”号无人潜艇上测试并“初步验证其效能”。

按照台海军的规划,除了正在海试的原型艇“海鲲”号外,后续还将再建造7艘改进型号,并搭配多项台湾自制的武器系统和装备。《自由时报》透露,虽然“慧龙”号不会成为台湾首艘军用无人攻击潜艇,但它是台湾首度研制具“作战潜力”的水下无人潜艇,经验宝贵,将成为岛内新一代军备研制的重要参考,例如“慧龙”号无人潜艇上测试的诸多技术都将用于台湾自制潜艇上。

“更适合台湾海峡作战”

台湾《上报》称,台湾海军此前在发展潜艇时非常纠结。因为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60米,特别是澎湖群岛西南方的台湾浅滩,面积接近台湾本岛的1/4,其海水深度更浅,有一部分区域甚至不到10米,连大型船只都有可能会搁浅,更不用说潜艇了。因此台军内部长期以来认为潜艇在台海作战中难以发挥战力。“再加上台湾很难直接引进潜艇这种战略性武器,导致有很长一段时间,台湾对于发展潜艇意兴阑珊”。

报道透露,即便在台湾下定决心推进自制潜艇计划后,在发展中型潜艇还是小型舰艇方面依然犹豫了很久。台湾海峡的地形环境更适合1000吨级甚至更小的小型潜艇活动,台湾海军现役的“剑龙”级潜艇吨位偏大,水下行动时容易暴露。但按照台海军的规划,未来这些潜艇需要在台湾海峡的水下长时间待命,“准备伏击解放军攻台舰队”,而小型潜艇所能携带的鱼雷与补给都非常有限,潜航持续力也较差,无法长期埋伏于水下,作战半径更受限。

因此报道认为,“慧龙”号无人潜艇的出现,为台湾海军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这种机动灵活的无人潜艇远比小型常规潜艇更容易隐藏在台湾海峡,而且它的造价较为便宜,方便建造更多的数量,不只是分散战损风险,还能多处埋伏。同时这种无人潜艇不需要上浮补充空气和饮水食物等,更适合长时间水下待命。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台湾媒体披露,台军着手规划的水下无人平台研发计划将参考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研发的“蝠鲼”无人潜艇设计,同时不限于自行研制,而是采用“多渠道取得所需技术”。岛内媒体称,台湾民进党籍“立委”陈冠廷不久前与日本众议员铃木英敬讨论过强化双方在水下无人潜艇方面的合作。报道称,日本政府规划在2030年年底前达到“水下无人载具”产业化的目标,日本防卫省防卫装备厅在今年也首度公开展示超大型无人水下载具(XLUUV)雏形,它由三菱重工制造,其实就是无人潜艇。铃木英敬是日本国会“无人机航空普及、利用促进议员联盟”的一员,他与陈冠廷会谈时表示“期待双方未来能合作水下无人载具项目”。

图片

进行海上测试的“慧龙”号无人潜艇

除了“慧龙”号无人潜艇外,台湾“中科院”还在研制代号“快奇项目”的无人攻击艇项目,预订2024年到2025年建造4艘原型艇。“中科院”此前研制的“勇武项目遥控靶船”就有发展为无人自杀攻击艇的潜力,它可配合相关无人水上载具项目,扩充雷达、武器、声呐等模块,以执行近岸防卫、攻击、猎雷、侦潜等任务。同时台军也在大力推进与民间厂商的合作,利用这些企业研制的水下滑翔机和无人潜航器,发展半潜式自杀攻击武器,“以快速取得成果并累积经验”。

未来真实战力不被看好

美国“动力”网站也注意到台湾频繁展示“慧龙”号无人潜艇的举动,但对于该潜艇的实际效果并不看好。报道称,台军水下舰队的理论将以先进常规潜艇为基础进行“不对称”作战,在“慧龙”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无人作战潜艇也可能会执行发射鱼雷或布设水雷等任务。“台湾官员曾大胆表示,潜艇将是台军的‘战略威慑’,可以维持通往太平洋的‘海上生命线’。但考虑到解放军海军拥有至少60艘各型潜艇,并在快速推进新型潜艇的研发和建造工作,台湾方面的雄心壮志似乎就不那么现实了。”同时报道还提到,解放军海军也在不断探索无人潜艇和无人水面舰艇的作战,“在潜在的冲突中,无人潜艇和载人潜艇都将成为解放军海军的主要目标,解放军日益增强的反潜战能力将优先针对这些目标。”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表示,台军近年来在美国的鼓动下,试图大力发展无人潜艇、无人潜航器和自杀式无人艇等各种无人装备作为对抗解放军的“不对称”战力。但受限于台军的技术能力,这些设备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当有限。专家表示,无人潜艇的最大技术难点并不在于平台本身,实现基本的水下航行或发射鱼雷都不是难事,如何实现无人化作战才是关键。在此方面,台军还处于初级阶段。岛内媒体披露,即便是相对简单的自杀式无人艇,台湾“中科院”也遭遇一系列技术困难。例如“中科院”研制的无人攻击艇仅艇体单价就超过2.5亿元新台币,相当于乌克兰同类设备的8倍。更重要的是,“遥控自杀式无人艇除了要具备跳频式抗干扰系统与卫星导航系统之外,本身也要配备通过传感器实现自主避障的航行系统,还要具备锁定目标后的终端导引并自动化执行精确攻击目标的能力,其复杂程度不小;台军还设想控制200艘无人艇同时攻击,不可能是一对一操控,而是借助人工智能管理系统展开大规模协同攻击,这些都不是其强项。”

专家表示,由于无线电波在海水中传播时会急剧衰减,而无人潜艇受吨位限制,所能搭载的接收设备和传感器较为简陋,因此水下通信和远程遥控指挥问题更为突出,这就要求它必须具备更高的智能化能力。美国海军在无人舰艇领域发展多年却迟迟未能投入实战,就正是遭遇到这个问题。由于台军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积累明显薄弱,因此“慧龙”号无人潜艇还缺乏最核心的智能化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