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是中医学最本原也最核心的基本观点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强调人与“天”的相应性及天生人的根本性,此既是中医学对天、地、人及其关系的总结,亦是中医学对“天分化而生人”这一关系的朴素认识。“天人相应”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不单研究人,还研究人生长化收藏的自然环境,甚至看到了这个具体自然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可见其格局之宏远。
溯源天人相应与内涵:“天生人”形成复杂的天人关系
“天人相应”的首要问题是何谓“天”,“天”和“人”怎样“相应”,其关系究竟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人们认识到的。显然,在科技蒙昧的远古代,人们对天人相应的认识,只能是肉眼可见,并以具体的自然事实及其规律为基础,通过推理、演绎、思辨而形成,这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恰恰正是最原始、最朴素的科学与哲学。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天”演化产生的,这个“一切事物”包括草木与砂石、飞禽与走兽,自然也包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对于不同事物而言,尽管其具有同一个来源(即“天”),然而各事物的演化水平、复杂程度各不相同,其与“天”相应的紧密程度亦各不相同。显然,客观而残酷的是,在“天”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有数以亿计的物种诞生,又先后灭绝,如今仅余数百万种;而“人”在万物之中扮演着“灵”的角色,为“天之骄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见,人与天的联系,是最为紧密也最为复杂的,二者具象分化于外,抽象统一于内,人即是天最复杂的投映,其最经典的例子是“天人同构”。
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学思想中,以“天人相应”为核心的天人关系不是一次性的事件或表示,而是复杂而运动着的过程,系统中医学将这一基本认识提炼概括为“天生人”。当人在天地之间诞生,天人的关系便从“一”,延伸出“生”与“分”的概念,“生”“分”以后方延续出“合”的倾向性。从“天人本一”到“天生人”再到“天人合一”,此即是系统中医学视域下,以“天人相应”为核心的复杂天人关系的运动过程。
天人关系的争鸣与求实:“天人合一”与“天人本一”
对于天人关系的思辨在中国出现得很早,对人为何能与天相应的想象亦如是。最早没有明确的命题来形容这种观念,直到张载的《正蒙》中首次提出:“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若非有异则无合。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这是已知最早的“天人合一”观点,而其建立在“天人本一”的前提与基础之上。
罗钦顺有言:“凡物必两而后可以言合。”“天人合一”并非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本源性的人天观,而是建立在“天人本一”的本源性之上的,用以形容“人的行为合乎天道”的状态。因此,我们不能基于还原论的角度,忽视其中所蕴含的“天人本一”的分化观,而将其误读为人与天地彼此本质不同的组合观。“天人合一”决不是天人关系的本然状态,其应当更接近于一种应然状态、一个价值倾向。追求“天人合一”,即是在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关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上,追求二者的和谐与统一。
若惟言“本一”,不足以形容由天而到人的、分化的运动状态,且“本一”是性质、是根源,是观念性的,难以描述“以人应天”的方法,恐有消极之嫌;但仅说“合一”,亦对天人关系的本质阐述得不够清晰,尤其是西方组合观东渐后,常把此“合顺”的过程曲解为“组合”的本质,而把中医学“元整体”性的观念曲解为全然相反的“合整体”之歧。
因此,在“天为母,人为子”“天生人”的基本思想之下,也要认识到人与自然之关系是相交互的、双向且非线性的;在认识其哲学关系的角度上,便体现出“本一”为体(实在),“合一”为用(现象)的特点,二者共同组成中医学视角下复杂的“天人相应”的人天观。
天人运动的认识与应用:建立符合天人关系的医学观
中医学如实地把人理解为自然界分化的产物,确立了“天人相应”观,从运气、四时、正邪等关系认识和调控人的健康与疾病。“天生人”原理,强调天为母,人为子,人天相应的关系,认为人天关系是人之更高复杂性的体现。体现在中医学实在的治疗法则与手段上,则强调了“以人应天”的重要性。
中医学“天生人”的思想强调对天时之顺应,人生于天地,天时作为一种客观的规律,自有其对人之行为的影响,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思想固然正确而可贵,但若认识不到“天生人”的原理与规律,便常有“知人而不知天”之弊。反言之也一样,天固然是人之根源,但客观的天时规律,不能掩盖人之形神的能动性,过于顺从规律而不加以利用,便落入“蔽于天而不知人”之嫌。
因此,“以人应天”是中医学利用“天人相应”规律指导诊疗的核心。在客观的“天(或天之道)”之下,具有目的性、能动性的“人(或人之神)”即成为天人关系相应与否的关键变量,中医学“以人应天,顺天为养”的观点,认识并强调了这一因素。中医学的诊治过程中,以“调人”去“应天”,从而达到符合天人关系的有序稳态,以提高生命质量而健康长寿。
天人理论的基石、桎梏与发展:破解其自然科学本质与哲学外壳需要现代系统科学武器
中医学首先是一门医学学科,所以其最普适的内容,首先在于治病救人的知识和方法,即救人之“道”与救人之“术”。因此,以人为本的中医学,其对“人”的重视程度本应远高于一切;然而,“天人相应”理论的渗透,揭示了“人”的生命运动所具现的更高层面的规律,即“天”的规律与“天”和“人”的关系。这是任何一门研究人的学问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也是我们称中医学为朴素系统论思想的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古代落后的技术条件,固然使得天人理论的诞生显得无比伟大与可贵,却也使得天人理论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不仅仅是正向的。中医理论体系接受并遵循的思想,既包含“天人相应”的思想,也涵盖了阴阳、五行等矛盾与周期性的规律,以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循环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中华民族和中医学几千年研究世界万物和人的生命的思想结晶,是中医学活的灵魂。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们对“天人相应”思想的解释出现了一些歧义。
人们看得到天,看得到星,能总结其规律,却暂时无法阐释规律形成的原因;知道人上应于天,知道可以利用“天人相应”诊疗疾病,却鲜少有人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以“天人相应”为核心之一的哲学体系是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石,包裹着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并砌起了一面围墙,或称之为“哲学外壳”。它的存在也成为中医学被认识、被看清楚的某种桎梏,毕竟尽管哲学的视阈是高远且可贵的,但任何一门切实的学科都不能仅仅用宏阔的哲学的思辨方法来论证本应该用清晰的客观事实来说明的机制和规律。
但归根结底,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天人相应”的宏观视角,同时,中医理论体系探讨的“天人相应”问题又丰富着天人理论的内涵,饱含着古今“同归一念”的智慧与启迪。中医理论体系若要进一步发展,要做的决不是抱紧自然科学的大树,与哲学彻底分道扬镳;更不是焚书弃典,对五运六气理论等宝贵财富讳莫如深;而是更好地结合现代系统科学的新知识,推陈出新,根据时代精神发展更有实际“形下”意义的天人理论,从而为中医学的实践发展提供助力。■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祝广钦 马淑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