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本科毕业以后,郭东妮从吉林长春来到湖南长沙,在湖南大学就读控制工程专业,跟随导师专攻视觉感知算法。对于她的专业,郭东妮打了一个比喻,就是为机器人装上“眼睛”和“大脑”。
研究生一年级的下学期,郭东妮了解到,学校与湖南中南智能共建了一个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的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她抱着对新技术的好奇,加入了中南智能旗下的长泰机器人开始实习。
刚到公司实习,郭东妮总是感到迷茫,因为书本上的知识跟实际应用是两码事,她就主动跟着别人了解工艺流程,学写程序,写代码,这种状态持续了三个月。突然有一天,郭东妮在电子邮箱里收到了一封邮件,让她担任一个项目的视觉主责。
“水泥袋装车”听着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真正要完成机器视觉智能化升级,却没那么容易。因为卡车型号不同,机器人抓的位置不准,码放也就不齐,最开始卡车还没开出工厂,水泥袋就从车上掉了下来。
郭东妮跟随团队在水泥车间,从头开始设计机器人成套系统。怎么准确识别水泥,用合适的力度、角度抓取水泥袋,再投放在正确的位置,这些都是他们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为了达到机器人系统代替人工的效果,研发算法和软件必不可少。除了泡在车间外,其他时间郭东妮都是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度过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郭东妮和团队最终完成了“水泥袋装车”机器视觉智能化升级,解决了传统模式下,水泥袋的出厂运输依靠人工劳动的问题。目前,这项技术正在全国逐步推广中。
正式入职之后,郭东妮被委以重任,为传统纺织行业研发智能验布设备系统。长期以来,布匹的瑕疵检测工作大量依赖人工,检测速度慢、准确度低,把人工智能应用到布匹检验工序,成了纺织行业智能化升级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由于国内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国外的设备又极其昂贵,作为技术负责人,郭东妮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棉布、苎麻布、丝绸,每一种布都有不同的特性,他们需要收集每种布的不同瑕疵,形成基础样本,统计成大数据,这样才能开始下一步的算法和软件研究。为了完善大数据的收集,他们把纺织生产车间当成了“研发实验室”。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整整几个月,郭东妮和团队收集了上万个数据。在纺织车间待的时间长了,她也成了布匹专家,很多纺织工人都感到惊讶,因为有的时候,郭东妮比他们还熟悉。可是,郭东妮却不这么想,她总觉得每一天都是漫长和无效的。
整整一年的时间,从采集样本到进行算法开发和运行测试,郭东妮和团队的成果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这个智能装备也被推荐给了更多的纺织企业。他们研发的这项技术,适用于不同的材质、不同颜色的布匹,误检率低于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