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关岭大桥村:山水田园处 百年布依村

图片






  一条河水,千亩良田。布依人家,传承百年。


  深秋,走进位于关岭自治县关索街道的大桥村,“布姆当河”穿村而过,一桥横架其上,两岸农田肥沃,四周青山环抱,风光绮丽,景色宜人。2023年3月,该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图片

布姆当桥


  “这座桥叫‘布姆当桥’,我们村因桥而得名,所以叫大桥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伍光泽站在桥上向记者介绍,“布姆当河”是当地村民的“母亲河”,滋养着一代代“大桥人”,其源头自六枝特区郎岱镇流至大桥村,后经滴水滩瀑布汇入木城河。


图片

穿村而过的布姆当河


  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布依族村寨的鲜明特点,大桥村自然也不例外,不仅山清水秀,还有上千亩种植高产水稻、高产油菜和精品蔬菜的坝区。此外,全村人口98%均是布依族,在建筑风格、民俗节日、服饰着装上均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风情。


图片

大桥村古城墙


  在该村窝子组,清代修建的古城墙历经了百年岁月仍旧伫立,一方方石块上的斑驳仿佛是历史的符号,述说着小村的过往,而石缝之间生长出来的杂草,野生野长,生命顽强,为这段古城墙添上了几许绿意。


  “大桥村以罗、伍、陈三大姓氏为主,而我们罗姓先辈从我县上关镇木扒迁徙至大桥村窝子组,至今已有两三百年历史,因布依族没有文字,都是采取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录。”该村村民罗良禹是关岭自治县人民法院退休老干部,退休后的他积极加入该县布依族协会,不断挖掘、整理、记录当地布依族的历史。他告诉记者,窝子组四面环山,位置优越,先辈迁徙至此处后,建造古城墙抵御外敌袭扰,并在城墙旁修建微型引水工程,把山泉水引到村寨里,用于人畜饮水、灌溉和消防。


  大树脚组是该村传统民居保存最多的寨子,至今仍保留了不少以“木材为架,石头为墙,石片为瓦”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石拱门、石墙、石窗、石雕等精致构件,也有以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地板的内部建筑材料,还具备冬暖夏凉、隔热驱湿的特性。


图片

大桥村设置的微型消防站


  “我村从2014年开始着手保护村里的传统建筑,经过10年的努力,如今村民们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村委也在积极申报传统民族村落保护项目。今年,我们在传统建筑较多的大树脚组打造了微型消防站,并在多个位置设置了消防栓,主要用于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关岭自治县人大驻大桥村第一书记陈阳说。


  在大桥村,布依族传统建筑的历久弥新和民族节日、习俗的风情加持,赋予新时代下传统村落走向文旅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大桥村家家户户炒油团粑,染彩色糯米饭;农历“三月三”,各个寨子宰肥猪、祭土地,祈求风调雨顺,丰收满仓;农历“四月八”,耕牛休息,杀鸡祭拜先辈;农历“六月六”,又称布依族小年,当地不仅要宰肥猪、祭土地,还要包粽子,举办文艺活动、运动比赛。除此之外,布依族的铜鼓十二调、土布制作、织锦、蜡染、刺绣、木雕、石雕、竹编、民间绘画在大桥村也皆有传承。


图片

古城墙和微型饮水工程


  “大桥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贫穷的‘帽子’戴了许多年。经过脱贫攻坚的奋斗,乡村振兴的努力,村子不但摆脱了贫困,还发生了太多喜人的变化,通村路、通组路、串户路、庭院硬化和亮化工程实现全覆盖,宜居乡村创建让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原来种植产量不高的老品种水稻和玉米得到良种优化,如今村民种植的高产水稻、油菜每亩能产1400多斤,并且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村子引进大户种植生姜、黄瓜等蔬菜,让一部分弱劳动力群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务工增收。”伍光泽说,大桥村山环水绕,田园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具备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未来将着力构建多元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传承、保护、重塑乡村文化,探索农文旅发展模式,让这座有着数百年布依族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