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安顺蜡染:“东方第一染”的千年魅力
“蜡染”,又称蜡防染,古称蜡缬,是贵州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技艺之一,被誉为“东方古老的艺术之花”。贵州的蜡染以安顺最为出名,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 安顺市蜡染博物馆展示的蜡染作品
安顺蜡染具有悠久的历史,2000多年前,这里的居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制作工艺,世居的少数民族沿袭“自耕自食、栽靛植棉、纺纱织布、浸染剪裁、画蜡扎绣”的生活习俗,给予了古老的民俗传统工艺生存的空间,并在自身的文化创造中形成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特色风格的样式。而今,安顺蜡染以其蕴含的民族意识、图腾崇拜、历史文化意韵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民族民间工艺。2008年,安顺蜡染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4岁的“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洪福远,从事蜡染技艺60余年,回忆起安顺蜡染的发展过程,他依然精神矍铄,双眼明亮,中气十足。 “我自幼酷爱绘画艺术,上世纪六十年代,工作后因机缘巧合爱上蜡染,并经常向苗族布依族村寨的当地人学习蜡染技艺,并收集图案。”洪福远介绍,以前的蜡染是各家各户自给自足,而安顺历来手工业发达,鉴于安顺的工艺基础,1964年,贵州省决定在安顺建立一个工艺厂制作蜡染,并抽调全省20余名蜡染名手齐聚安顺。1973年,因广交会订货量大,洪福远参与创建安顺市蜡染总厂并担任总设计师。当时,因国内工艺品厂家极少,安顺蜡染总厂的建立,使安顺蜡染一度走在工艺品市场的前列。 改革开放后,安顺蜡染走向辉煌时期,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1991年,安顺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蜡染艺术节”,让安顺蜡染受到世人瞩目,安顺也发展成为贵州蜡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蜡染之乡”。当时贵州最有名的两块品牌就是“茅台”和“安顺蜡染”。 此后,安顺民间涌现出大小蜡染厂家上百家,不少民营企业继续从事蜡染的研发与生产,蜡染已成为安顺的一张城市名片。 安顺蜡染的魅力,或在于千般寓意、万种风情的布局、构图、线条等工艺及文化符号中记录着的悠久历史,或对图腾的崇拜和理想的追求,或展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了解安顺蜡染,就要重点了解它的纹样。近看是鱼蝶,远观是花,这组系列作品荣获了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在安顺市蜡染博物馆内,洪福远激动地向记者介绍“鸟、蝶、虫、鱼组花系列”蜡染作品,它是鸟、蝶、虫、鱼等组成的复合型图案,追求着一种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纹样是蜡染的灵魂,讲究“纹必有意”,每一个蜡染纹样都蕴含着独特的内涵。安顺蜡染主要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两大类。苗族蜡染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蝴蝶、鱼、莲、鸟、花草植物等作为纹样主题。布依族蜡染纹样多为螺旋、水波、菱形、云雷等几何图纹。 除了纹样造型美以外,安顺蜡染在色彩上多以蓝白色为主调,也有少见的彩色蜡染,着色运用了多种植物染料与蓝靛相结合,融入了中国画、油画的艺术手法,让作品富有设计感。 走进安顺市蜡染博物馆二楼的蜡染工作室内,几名匠人正执蜡为笔,在洁白的布匹上勾勒出精妙绝伦的图案,每一笔都蕴含着匠心独运与对美的追求。 “蜡染制作是通过点蜡、上色、封色、浸染、脱蜡、漂洗等工序完成的。”洪福远告诉记者,每一幅蜡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情感,也见证了蜡染技艺世代相传的辉煌历程。 近年来,我市围绕安顺蜡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培育非遗传承人,突出以老带新,推动传承创新,涌现出洪福远、黄克刚、王月圆、杨兰、黄玲、杨婷婷、张娟娟等一批批安顺蜡染非遗传承人,助力提升蜡染技能人才创意设计水平、制作水平。他们结合现代的消费需求,从安顺蜡染的制作工艺中吸取时尚元素,制作了许多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蜡染制品,扩大了蜡染的生活应用,受到市场青睐,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进一步提升安顺蜡染知名度、影响力。 “流光溢彩山水画,云蒸霞蔚朦胧诗”是诗人眼中的蜡染。安顺蜡染之美,穿越千年时光,在传承与发展中继续续写新的传奇。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典 实习记者 陈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