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些年,互联网上的舆论反转事件似乎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回旋镖”仿佛平等地瞄准了每一位对热点事件积极发声的网民。在真实和虚假、善意与恶意之间的不断反转也使得热点事件发生后,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等待后续”,不再敢轻易地相信最初披露的信息。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互联网上的舆论反转?舆论反转又可能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何以为真
无从判断的事实与价值
01
信息披露的不全面往往被认为是造成互联网舆论反转的直接原因,但我们不应止步于此,而应该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互联网上乃至整个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对事实的判断与对价值的选择上存在着普遍的困难。事实上,这样的困难是现代人不可逃脱的宿命。
在事实层面上,我们与真实的环境之间往往被失真的“拟态环境”所隔绝。直觉上,我们往往认为自己认知的对象的正是真实的世界,然而,李普曼指出,我们往往忽略了在人和真实的环境之间所存在的“拟态环境”。真实的环境对于人类来说过于的庞大和复杂,海量的信息使人无法全面把握,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过载的现象更甚。因此,对于复杂的外部世界,“尽管我们必须在真实环境中行动,但为了能够对其加以把握,就必须依照某个更加简单的模型,对真实环境进行重建”。
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过程体现出对世界图景的简化:首先,媒体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报道世界上的每一件事,因此其向人们呈现的已然是经过审核和筛选的图景。其次,人的注意力与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面关注到所有新闻。最后,人们在理解信息时,同样倾向于以一种简单化、模板化的方式将其归入自己熟悉的理解框架内,即利用所谓的“刻板印象”。而在本次事件中,绝大多数人当然没有办法亲身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有效核查,不得不依赖媒体披露的片面信息和自身固有思考的框架来进行判断,必然被困在“拟态环境”之中。显然,简化使失真不可避免,我们的认识与真相之间也必然会存在距离。
在价值层面上,“理性化”进程打破了被神学所垄断的一元化价值标准,人们不得不面对价值的“诸神之战”。韦伯指出,伴随着理性化进程的祛魅使人们不再相信存在掌控世界的超自然力量,摧毁了过去以神学为中心的一元化价值体系。但是,科学对终极意义的无涉,却也使人们失去了统一的价值坐标。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相互冲突的价值体系,“如果从纯粹经验出发,必入多神论的领地”。科学对这种冲突无能为力,选择哪种价值立场仅仅是信仰的问题:“今天的日常生活也具有某种宗教性质。那些古老的神,魔力已逝,于是以非人格力量的形式,又从坟墓中站了起来,既对我们的生活施威,同时他们之间也再度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之中”。面对着价值立场的“诸神之战”,现代人不得不在缺乏坚实基础的条件下做出自身的价值选择。
信以为真
刻板印象下的世界
02
事实的失真与价值的冲突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必然宿命,而互联网媒介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从事实层面来看,互联网提供了一种失真程度更高的拟态环境。
首先,互联网信息发布的低门槛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泛滥。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所有人直接同所有人对话的平台,发布信息的成本与门槛几乎可以忽略,信息发布者的核实能力与专业水准也参差不齐,为虚假信息的泛滥大开方便之门。
其次,互联网信息发布的即时性需求也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失真。互联网中事件的热度往往快速升高或下降,为了追求热度和流量,创作者往往被鼓励进行更加短平快的内容创作,使得最初披露给社会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失真。在本次事件初期,大量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在缺少详细信息核查的情况下追赶热点大量跟进,并将目光着眼于该事件的积极意义而非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得该事件在最初只给予了社会大众单一向度的信息,而随后更详细调查和考证所浮现出的疑点则逐渐失去热度。
此外,回声室效应又使得观点相似的人群将自身观点不断相互强化,从而误认为群体内的观点符合大众的主流共识,更加与现实脱节。
从价值层面来看,互联网集体行动中责任意识的缺乏加剧了价值的尖锐对立,进一步引发了价值上的混乱。互联网的匿名性和集体行动的感受削弱了单个人的责任意识,通过与自身观点相似的人一起抱团党同伐异,不同观点持有者之间的价值理念矛盾变得愈发不可调和,最终可能演变成无差别的互相攻击。
对大多数人来说,互联网上已经不再是真相和虚假之间的对决,而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对抗:“除非身处自己异常熟悉的为数不多的领域,否则我们无法在真实的解释和虚假的解释之间做出选择,而只能在值得信任的解释和不值得信任的解释之间做出选择”。人们往往“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这样的认知方式正符合了李普曼的“刻板印象”理论。
“刻板印象”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习惯,这种习惯试图在一类事物的个体的模糊、易变的特征中捕捉其总体的连贯、稳定的属性,并将这样的属性推而广之,从而形成一种对某种事物相对固定的、忽视个体差异的总体性看法。李普曼指出,“刻板印象并不是中立的。其不仅仅是用有序的方式对庞杂、纷乱的现实做出整理,也不只是一种认知的捷径,它还是我们自尊心的堡垒,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地位和权利的理解在外部世界里的投射”。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事实与价值的混乱,刻板印象无疑成为了人们选择相信何种解释最重要的依据。
刻板印象也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事实上存在预设的答案,并努力为这种答案寻找依据:“没有什么比刻板印象更加冥顽不化,任何教育和批评都很难改变它。它会为自己寻找证据,再给这些证据打上自己的烙印”,这造成了认知的盲点,使得人们很难客观全面地接受与自己观点相悖信息——“尽管人们愿意承认一个问题有两面性,但他们绝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认定为事实的观点也是有两面性的”。
无以为真
现代犬儒主义的流行
03
当人们已经根据自己的刻板印象形成了对应的观点,并变得难以容忍相反意见时,新的事实披露所带来的事件“反转”将可能会对这种刻板印象所构筑的世界图景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互联网持续地建构出充斥着谎言与不全面真相的舆论环境,并借助一次又一次舆论反转模糊着真相和谎言的界限。“持续完整地用谎言代替事实真理的后果,不是谎言到了现在终于被接受为真理以及真理被毁谤为谎言,而是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确定方位的官能被摧毁了”。当真相和谎言彻底在人们的眼中失去分别时,现代犬儒主义的思想就有了滋长的温床。
徐贲是这样界定现代犬儒主义的:“今天的犬儒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看穿,看透,同时却无所作为和不相信有任何可以作为的希望。它在任何一种高尚、崇高、理想的表象下,都急于洞察,贪婪,权欲,私利,伪善和欺骗;在任何一种公共理想、社会理念、道德价值后面都能发现骗局、诡计、危险和阴谋”。
现代犬儒主义的“看穿”从根本上否定了一切的真相与真理,否定一切的事实与价值,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伪和谎言,“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以嘲弄的态度否定这个世界。这样的态度与传统的古代犬儒主义有着巨大的区别:“古代犬儒主义者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着自己的伦理信念和道德准则,并以此为标准来鄙视和嘲笑人间的虚伪”,而“现代犬儒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已经蜕变为一种将道德原则和良心抛到一边的虚无主义和无为主义,虽然有某种不满现实的意识,但却放弃了道德坚持或良心行动”。
现代犬儒主义来源于希望的破灭,而互联网中像本次事件一般的一次又一次舆论反转正是造成这种破灭的元凶之一:被刻板印象和回声室效应强化的世界图景被无情地打碎,自己心中的真相顷刻间变成了不堪一击的谎言。“人们习惯性的犬儒,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什么都怀疑,什么都不相信,而是一种经验性的定性结果。人是因为不断的抱有希望,又不断的失望和幻灭,最后才索性放弃希望,成为犬儒的。可悲的是,犬儒看穿一切,也看穿了自己的希望,把自己逼进了绝望的死角。犬儒因此同时是环境和他自己的受害者”。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的互联网环境正成为了现代犬儒主义扩散的最重要的媒介。而越来越多“乐子人”的诞生也验证了现代犬儒主义可怕的影响力。
结语
互联网舆论反转的背后是现代人面临的事实与价值的双重困境,我们在其中可以窥视到思考所带来的永恒悖论:苏格拉底坚持“未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而这对人而言正是最大的善”,但阿伦特却在对苏格拉底观点的反思中提出“思考不可避免地对所有已树立的尺度、价值和善恶标准,简单的说,即对我们在道德和伦理中处理的习俗和行为准则,有一种破坏性的效果”。拒绝思考的结果显然是灾难性的,但当我们仔细审视周围的一切时,我们却又常常发现没有什么信条经得起审视。现代犬儒主义揭示出了这种关于思考的困境,但它所提出的解决方法落入了虚无,很难让人满意。或许我们永远也摆脱不了这种事实与价值的双重模糊,以及反思这种模糊所带来的关于思考本身的永恒困境,但我们可以尝试着为自己的每一个判断和选择都更积极地承担道德责任,进而为自己的思考与行动赋予更加审慎的态度与要求。或许我们无法保证自己永远做到心明眼亮、明辨真相,但我们可以选择为自己的每一次言行承担道德与其他层面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沃尔特-李普曼著,常江、肖寒译.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 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 汉娜-阿伦特著,陈联营译.反抗“平庸之恶”:责任与判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 徐贲著.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5 阿伦特《真理与政治》,转引自陶东风《阿伦特论真理与谎言》,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8314.html.
6 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增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17岁中专女生,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https://mp.weixin.qq.com/s/e2ZLUAAlDcw-D-4FTT8vbQ.2024-6-14.
8 新华网.微信公众号《关于数学竞赛最终结果,阿里发布情况说明》.https://mp.weixin.qq.com/s/JpS0jGbg6SxO5fAeBkIAJA.2024-11-3.
编辑 | 崔裕健
排版 | 程 诺
审核 | 刘子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