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堂好比翙岗的剧场,每天来到这里的村民,都是带着泥土与草木气息的角色。他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排练的、演出的、健身的、阅读的、听讲座的,甚至移风易俗做寿婚庆的都有。所到村民的业余时间,没人闲着,各自奔着兴趣爱好欣然而来。
翙,在《说文》中释义为“飞声也”。初识翙岗,我就被村名吸引了。“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凤凰相伴而飞、边飞边鸣的景象,只属于《诗经》。存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凤凰,其实是一种鸟类神兽的组合体。而隶属桐庐县凤山街道的千年古村——翙岗,世代却以凤凰为图腾。早在元明时期,翙岗走出了李骧、李文、李康、李恭等一批博学多才的隐逸高士,加上刘基的寓居,为翙岗的教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基题匾“凤翙高岗”的牌楼下,一条南北走向的老街,民居、店铺、作坊、花厅、祠堂、台门依水而建,一砖一瓦都透着“中国传统村落”的肌理。况且,民居、理发馆、棉花店、烘焙店等无不透出烟火气息。村史馆是翙岗文化承传与留存乡愁的所在:书院变迁、文化教育、非遗传承,图文并茂;生活器具、生产用具、艺匠工具,琳琅满目。我认为,最为醒目的,当属一块来自李氏宗祠横梁的雕刻——鲤鱼跳龙门。
所谓“鲤鱼跳龙门”,在世代“耕读传家”的翙岗称得上点睛之笔,有审美与寄予的双重意义。或许,这一块雕刻,是后人对包括李骧、李文在内的一批通晓古今、博览群书、才学广博、德才兼备儒士的追慕,还有彰显。
午后的阳光,照射出老街斑驳的质感。老街两旁的嘉庆堂、康德堂等古建筑,经过“拯救老屋”“修旧如旧”,成了国学馆、剪纸馆、篆刻馆、动漫馆,成了翙岗文化“活化利用”的展厅。街巷之中,有老人在家门口晒太阳,有老人在“楚河汉界”对弈,有年轻人在搬运建筑材料,有中年人趁着天气晴好在整修院子。穿街过巷,我是为了一睹翙岗乡村的文化新地标——文化礼堂。
相比村里忠孝堂、经畲堂、敬吉堂等四十多栋修缮过的明清建筑,文化礼堂要年轻得多。像一张翻拍的老照片,文化礼堂在时光中逐渐显影:始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翙岗村文化礼堂,二层,砖瓦结构,八十年代由村民自筹资金进行翻修,十年前又进行了全面整修。文化活动,有礼书屋、有礼讲堂、科普教育、道德讲堂,一如迷宫。礼堂的正门与侧门,仿佛是乡村文化的通道,一边是历史人文,一边是现代气息,融合一起,那是否是乡村文化与一个时代的关系呢?
想想也是,像鱼儿离不开水,倡导耕读传家的翙岗人能缺少乡村文化的滋养吗?
在当地方言中,洗与喜是谐音的。夏日里,翙岗有一项人人参与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洗街,也就称“喜街”了。村民只要用石板作闸门,把村中十多个水澳(形如池塘,却有溪流般的流量)的出水口堵住,源自大溪源的水就会汩汩而出,沿着街面一路流淌,可谓是清洁、降温、娱乐,一举三得。彼时,水澳的水,村民欢天喜地的笑声,一如水的波纹在扩散。
洗街狂欢的场景,好比傣族的泼水节。
仔细去看,发现翙岗村是以水渠为经纬的,民居、店铺、作坊、花厅、祠堂、台门依水而建。想必翙岗的祖先开基建村时,就着手建设地下水网工程了,村庄处处有暗渠相通,隐秘、实用。据说,刘基隐居翙岗开馆讲学时,还带领村民改造过水澳。
读懂了水澳,读懂了洗街,也就读懂了翙岗传统的民俗文化。
李国昌老人的家,在翙岗村文化礼堂的对面。十多年前开始,他成为了文化礼堂管理员。记得刚接手文化礼堂的第一件事,就是村里为百岁老人祝寿。后来,百岁老人走了,她吃生日蛋糕的笑脸,还藏在文化礼堂活动的相册里。聊起过往,李国昌老人谦逊,一脸的笑意,说一些年轻人因兴趣爱好相同,在这里找到了知音。前后算起来,应有一百三十多对新人移风易俗,在文化礼堂举行婚礼吧。
还有回乡大学生华晓丽,成了翙岗村一名文化员。她常常走进直播平台,与村干部,返乡创业、乡贤代表一起,对外推介家乡美丽乡村建设,还有文旅融合的发展。
确实,一如春风化雨,热爱乡村文化让村民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鼓乐、书法、剪纸、篆刻,让翙岗村民如同大源溪的溪水,汇流一起,又流得更远。或许,没有文化礼堂的经年陶冶,翙岗老街上就不会有国学馆、书法馆、剪纸馆、篆刻馆的一一开馆。
潜意识里,只有宾馆的设施、服务,有星级标准的评定。不承想,浙江乡村文化礼堂也有五星级——翙岗文化礼堂便是其中之一。环境、服务、活动,不断提升翙岗文化礼堂的档次——从杭州市“十佳特色农村文化礼堂”提名奖、杭州市四星级文化礼堂,到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见证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
远远地,我再一次伫立翙岗街头,仰望凤凰雕塑,似乎听到了凤凰展翅飞翔的声音。
凤凰雕塑高耸在车来车往的街口圆盘中,材质为金属,川字形的立柱上书: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三年前,凤凰雕塑的创意是变形的川字如双手般托举着一枚硕大的凤凰蛋。此后,便改为变形的川字如双手般托举着展翅欲飞的金凤凰。
在翙岗村民心目中,自从家乡列入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村之后,那枚凤凰蛋,早已孵化成金凤凰了。凤凰涅槃带给村庄的,是青山秀水,是文化传承,是民富村美,是产业发展带来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如果时间允许,我愿意夜幕降临之后,悄悄地站在文化礼堂一角,看翙岗的村民听讲座、排练、演出,抑或听他们聊一聊万国山横岙岩石上古老的“岩画”,还有村庄耕读传家的“门风”。
文字、图片/洪忠佩、吴汝华、凤川街道
编辑/李雯
一审/王泽
二审/朱妍雯
终审/唐志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