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极旱保护区的野马是1997年从北京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引进,经过圈养观察、风土驯化、种群扩繁等步骤,顺利渡过了回归后的适应关、饲草关、繁殖关,数量也逐年增加。截至转运前,保护区范围内的野马数量达到40匹,形成5个繁殖群和1个全雄群。
据了解,敦煌西湖保护区的普氏野马来自甘肃武威,引自德国;安西极旱保护区的野马来自北京,引自英国,此次将安西极旱保护区的野马放归在敦煌西湖保护区,将使野马遗传结构得以改善,种群质量得以提高。
作为世界仅存的野马,普氏野马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现,后来被探险者陆续掠夺至国外。由于人为、自然等各种因素,导致野马在20世纪60年代野外灭绝。为了让野马返乡,原国家林业部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野马返乡计划”,将流落国外的野马引进后,通过圈养、半散养等环节,最终将其放归大自然。
记者从敦煌西湖保护区和安西极旱保护区了解到,此次野马搬家,采取的是缩小围栏、设置装车通道、装车运输的方式,一路上还要准备好各类证明,以备查验。
为了保证此次野马能够顺利放归,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 安排专人每天对野马的采食饮水、种群结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巡护监测,确保放归的野马是健康的。
- 转运前,工作人员在野马半放养场安装了总长5公里的适应性小围栏、200平方米的装车围栏和装车通道,让野马提前一周进入适应性小围栏,对装车围栏和装车通道进行熟悉,减少装车时候的应激反应,确保装车顺利和野马安全。
- 同时,保护区组织了专业技术人员分批次、分群对野马开展驱虫保健,确保放归的野马体内外没有寄生虫感染。
野马装车后,将第一时间启程,前往敦煌西湖保护区玉门关保护站的马圈湾、后坑等湿地,路程约300公里,卡车需要至少5个小时,抵达现场后,就要立马卸车,让野马尽快适应新环境。今年的野马转运从9月底开始,共分为5批次,此次转运的是最后一批次15匹,此轮结束后,安西极旱保护区的40匹野马就已全部转运至敦煌西湖保护区。
(总台记者 柴世文 郑中 瓜州融媒)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