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也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
死亡原因的第1位。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
所有肺癌的80%,
约75%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
那么,罹患肺癌,尤其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不是就等于被“判死刑”了呢?
10月30日,福建卫生报《医生我想问》栏目邀请福建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黄章洲,就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诊疗的相关疑问,在直播中为大家解答。
(点击图片查看直播回放)
截至目前,多平台在线观看与回看超23万人次。
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有何不同?
肿瘤治疗,尤其是肺癌的治疗已迈入精准诊疗时代近20年,精准治疗首先要将肺癌精准分类,才能做到个体化的诊疗。
黄章洲解释,肺癌根据细胞形态,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鳞癌、腺癌、大细胞癌),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1、从恶性程度和生长性来看:
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较高,癌细胞生长迅速,并且容易在早期出现转移。转移出去的病灶长得很快,有时候甚至比母病灶长得都大。
2、从疗效和生存期上来看:
小细胞肺癌在治疗初期效果较好,能够完全消掉肿瘤,但容易产生耐药性,总体生存期较短。相比之下,非小细胞肺癌的生长速度较慢,转移也相对较晚。
因此,小细胞肺癌的预后通常不如非小细胞肺癌。
靶向、免疫疗法 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命大大延长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肿瘤精准个体化诊疗的前沿模范。“靶向、免疫疗法的问世,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命大大延长了,这种延长是以年为单位的。”黄章洲表示,甚至有的病人可以像得慢性病一样,只通过口服药物就可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以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全身化疗,这种好坏细胞一起杀的方式,病人生存获益有限,且副作用大。
但从2004年后,靶向药物的问世,让治疗变得更加精准。靶向药物等能瞄准特定的病变部位,在目标部位蓄积并释放有效成分,提高药效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伤害。
“靶向药物常见的副反应为痤疮、甲沟炎、口腔内膜炎、腹泻等,较以往的化疗药物而言,副反应轻微。”黄章洲组上就有一位病友发现时已经是肺癌脑转移了,恰逢当时靶向药物问世,该病友入组新药研究,目前已生存了14年。
因此,黄章洲建议,非小细胞肺癌病友的治疗首选通过基因筛查找到靶点,实现有靶打靶、精准治疗。目前临床已发现了十余个靶点及其对应的治疗药物。
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明显改善了病人的预后,免疫治疗的长拖尾效应使更多病人可以长期生存,5年总生存率达到20%,PD-L1高表达病人中甚至达40%。
此外,还有抗血管、双抗、ADC、常规治疗等等多种手段相辅相成,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疗的组合拳,帮助病人实现长生存。
“另外,我们中心正在进行大量前沿新药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多种治疗选择。前面提到的肺癌脑转移患者就是通过入组研究,免费提前使用了最新、最前沿的药物。无论是对于首诊的、耐药的、罕见靶点的患者还是对药物毒副反应特别关注的病友,入组研究往往能为大家提供更多选择,甚至有机会用到更新且毒副反应更低的新药。”
黄章洲表示,因此,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肺癌患者只要保持积极的治疗态度,并接受正规、前沿的治疗手段,就很有可能实现活得长久、活得好。
戒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吸烟、基因突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罹患慢性肺部疾病等都是肺癌致病因素。有肺癌家族史的人可能具有较高的肺腺癌发病风险。
“对于高风险人群,早期筛查是预防肺癌的重要手段,如年龄45岁及以上,有吸烟史、职业暴露史、家族肺癌史或慢性肺部疾病史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黄章洲表示。
预防肺癌,最主要的是吸烟者应积极戒烟,无论何时开始戒烟都不晚。有研究显示,戒烟1-5年,肺癌风险可减半。
此外,合理的饮食习惯对预防肺癌具有积极作用,如:选择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减少油煎炸、高糖、辛辣刺激、烟熏烧烤、腌制食物的摄入等。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支持单位: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刘伟芳 摄影:章立强
主持人:孙牧野 导播:周千艺
摄像:陈昶晔、章立强 助理:陈筱蔚
编辑:小枫
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