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石家庄 | 古道越千年 无言著史诗 探寻国保单位井陉古驿道
图为位于井陉县的秦皇古驿道遗址。
来到井陉古驿道,沿石路步行而上,关山环立,山势崔嵬,在山脊的两侧山崖之中,一座雄关扼守驿道要冲,让人不由得赞叹古人为开辟这险峻驿路,“地崩山摧壮士死”的坚毅。驿道就地取材,挖掘岭石为基础,在基础上建立关口和券洞,券洞下是现存最古老的一段驿道遗迹,两条深深嵌入石路寸许的车辙,记录着“华夏一统”,车同轨、书同文的沧桑历史,为研究古代车辆宽度提供了佐证。
井陉关又称井陉口,东起土门关,西至山西固关,中间通关而过的古道,就是穿越太行山、连通山西与河北两省的井陉古驿道,也被人们称为秦皇古道。顾名思义,井陉古驿道因秦始皇而闻名,但它的历史比秦始皇的霸业更为久远。
“陉”原指山脉中断之处,井陉作为太行山上重要的隘口,古驿道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就已是燕赵与秦晋之间的要道。到战国初期,井陉就已经成为当时赵国的战略要地。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记载,“天下九塞,井陉其一”。秦始皇横扫六国,派大将王翦出兵灭赵,就是由古道先攻占井陉口,从太行山高屋建瓴,顺势而下一举灭赵。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修筑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连接全国的秦驰道,井陉古驿道从此成为秦驰道连接关中与华北平原的主干道,可以说是留存至今的最早的国道。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途中病死沙丘(今河北广宗县以北),灵车就是经井陉古道北上,绕道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返回的咸阳。
在历史上,驿道的石路被车轮日复一日碾轧,车辙越来越深,久之车辆就会因为轮子陷得太深而“托底”。历代工匠们要不断维护道路,铲平车辙旁日渐凸出的石面,所以驿路的路面在两千年里越铲越低,券洞越来越高。仔细观察券洞两侧石壁凿痕,就会发现下部上部差异明显,就是路面变低后,下面的石壁才露出地面,由后人重新修整的痕迹与原来上部的凿痕也有了不同。通俗地说,两千年前的井陉古驿道,比我们现在看到的驿道遗迹的坡度更陡。
从先秦到近代,历史有记载发生在井陉古驿道附近的战事就多达17次。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中韩信率汉军东出井陉口,在绵蔓河(今绵河)畔布阵置死地而后生,大破赵军的“背水之战”。
汉代以后,井陉古驿道线路也发生变迁,逐渐发展出了北线与南线两条线路,其中南线在明清两朝商旅往来不绝,直到正太铁路竣工后才逐渐荒废,北线从土门关西至山西固关,经考证基本符合秦朝时古驿道。沿着古道下山的半山腰,有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面宽三间的石屋,正中匾额“立鄙守路”四字厚重古朴。这是为往来井陉的驿卒提供换乘、住宿等的官办驿舍,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车站,被誉为见证中国古代邮政史的活化石。
如今驿路尚存,烽烟已熄,两千年风雨如斯,驿路无言,却早已被车马勒下了历史的痕迹,如史诗般向人们讲述曾经的雄关漫道、铁马冰河。(记者:刘 真 摄影:张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