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1月2日电(记者白佳丽)作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见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20世纪建筑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美学等价值。1日,业界专家共聚天津,探讨如何进一步加速京津冀20世纪建筑遗产活化利用。
记者从河北工业大学举行的“高校教育建筑遗产传承与发展暨京津冀20世纪遗产高校联盟研讨会”上获悉,自2016年至2024年,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指导下,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陆续推介了9批共计900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其中,京津冀地区被推介的项目超过200项。
“我国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并不落后,并且拥有丰富的资源。”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900项优秀的20世纪建筑遗产受到保护,避免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可能造成的破坏,正在成为当地的“金名片”。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认为,20世纪建筑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遗产图鉴,还唤醒了城市的文化记忆,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京津冀地区20世纪建筑遗产具有类型多元、分布广泛、历史延续性强、阶段性显著、价值突出等特征,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和活化。
高校作为建筑遗产保护的“智力”支撑,会议上发布了《京津冀20世纪遗产高校联盟倡议》,旨在凝聚京津冀高校力量,推动建设我国20世纪建筑遗产研究的学科体系。
金磊介绍,下一步还将推动数字技术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赋能,希望通过专业机构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京津冀地区20世纪建筑遗产进行调查、记录、建模和保护技术分析,推动20世纪建筑遗产数字档案和数据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