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通讯员 杨阳
作家黎幺的首部散文随笔集《漫游的辩证法:大作家们的旅行书写》,近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36位大作家的经典游记作品,阐释了跨越时空的旅行对作家灵魂的塑造。书中不乏细腻的读书笔记和文学语录,共同编织成一份特殊的旅行攻略。近日,黎幺接受了媒体群访,讲述了在创作《漫游的辩证法:大作家们的旅行书写》时的感想与体悟。
游记是一种特别迷人的文体
作为小说写作者、文本实践者,黎幺一直有阅读游记的习惯,特别是一些重要作家的经典游记。
黎幺认为这种文体形式优雅而轻盈,拥有最纯正高贵的文字源头。无论是史诗《奥德赛》,还是骑士罗兰或贝奥武夫的冒险故事,都在虚实难辨的文字世界里孕育了游记的雏形。
黎幺表示,在中文的散文传统中,专门介绍作家游记的文章还比较少。他希望用《漫游的辩证法》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去阅读游记,去欣赏游记,进而对旅行本身有更多的兴趣、更丰富的体验。
黎幺在书中介绍了36位著名作家的经典游记,每篇文章的字数不多,因此他会尽量找到一些比较重要的切入角度,赋予自己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作品。他不苛求一个更全面的角度,而是从作家的精神性,尤其是作家精神转变的角度去介绍游记。他觉得,这个切入角度其实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也更接近我们普通人在旅行当中所感受到的精神收获。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每一趟旅行,都会对自己的收获有一个提前的预设。
旅行有点像辩证法
旅行对于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黎幺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这也是他选择阅读游记的主要原因。
黎幺认为,我们之所以想要旅行,会有这种欲望,多多少少都缘于对我们自身及所处环境的一点反思。我们的旅行本就产生于故乡与他乡的对照,好像辩证法一样在“两极之间”游移。我们身处在自己的故乡,如果想要了解自己的故乡,我们可能有几件事必须要做,一件事就是借助外人的视角来看我们的故乡,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离开自己所处的位置,去另外一个地方,再和故乡发生对照。
旅行最基本的功能是增广见闻。但是我们要做怎么样的旅行,才能增广见闻?黎幺认为也有点像辩证法。我们的旅行是被好几组对照决定的,除了时间、空间的对照,还有自然风光、建筑、艺术品等物质的东西与地方历史文化的对照,以及我们的想象与实际所见的对照。在很多组对照当中,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的意义才会真正丰富而完整,我们的精神收获才会越大。书中谈到的那些大作家,他们也会在种种对照之中完成对一个地方的真正了解,反过来他们对一个地方的深入了解,也会促成自己精神的某种转变。
黎幺表示,这本书中涉及的作家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相当重要的人物,这些杰出的灵魂怎么看待旅行、怎么样进行旅行,对于我们的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阅读是“精神的旅行”
黎幺认为阅读本身跟旅行的体验是很接近的。我们自己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我们的生涯是有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在空间当中占据一个固定的位置,我们在时间长河当中显得更加渺小。这种有限性意味着我们是非常非常渺小的、非常非常无力的,就好像是我们只能过一种平凡、无意义、稍纵即逝的生活。
但是因为有书,我们可以阅读,可以和时空当中存在过的灵魂对话,和那些把文字保留下来的人对话。
这让我们觉得自己并不是完全孤独的。虽然我们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并不是只能贫乏地被局限在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的身体可以旅行,我们的精神也可以漫游。我们的存在是可以被拓宽的,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空当中把生命拓宽一点。这是阅读可能带给我们的东西,它会把我们的生命变成另外一种不同的东西。所以阅读跟旅行不仅在象征的意义上有关,而且本就应该是有着相同体验的,是可以相互融入的。
黎幺最后表示,我们最好不要只阅读游记,有机会的话可以去游记写过的地方看一看。现在的这个地方和那个时候有什么不同?我们自己感触、感受的这个地方,和作家他的感受又有什么不同?另外,我们去旅行,也不要只是去到一个地方,然后走走看看。要想获得完整的旅游体验,我们应该尽可能去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其他人在这个地方的体验,然后跟我们自己的来进行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