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截图。
□吴睿鸫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有个特殊的路口,与普通路口不同的是,当通行指示灯亮起时,最左侧排队的一排车辆可以同时掉头。自2021年下半年起,重庆市沙坪坝区石碾盘路口试点了这一“多车串联掉头”模式,初步取得成效后,这一创新在该区多个路口陆续推广。(10月31日 央视新闻)
所谓“多车串联式掉头”,也称“联动式掉头”,即在掉头车道中设置多个掉头车位。当掉头信号灯亮起时,位于车位内的车辆可以同时掉头。这种方式解决了司机在繁忙路口掉头难的困扰。过去,一些路段车多且掉头车道有限,司机往往要等待数个红绿灯才能完成掉头操作。现在,通过“多车串联掉头”,同一信号周期内多辆车可并行掉头,既提高了通行效率,也有效缓解了拥堵现象。
这种创新举措不仅改善了交通难题,还赢得了公众的广泛赞誉,被称为“治愈强迫症的设计”。截至目前,重庆市已有18个繁忙路口成功实施了该模式,郑州、昆明、济南、武汉等地也开始效仿,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已有15个引入了此类“多车联动式掉头”的交通管理方法。
在肯定“多车联动掉头”模式的同时,也应看到,这一新型交通管理方式尚无权威机构制定的设计标准,其设计效果缺乏系统数据支持和科学验证。由于缺乏统一要求,各地执行时存在差异,效果也不尽相同。此外,在一些道路狭窄、车流量大的区域,掉头车辆的视野盲区较大,可能增加交通事故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掉头车辆应礼让直行车辆,但“联动掉头”模式下掉头车辆按绿灯指示同时通行,若发生事故,责任归属难免会引发争议。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针对“多车联动掉头”模式,完善制度设计,基于具体实践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制定出全国统一的管理标准。同时,现有法律的相关条款也有必要细化和调整,明确责任归属标准。通过各方综合施策,形成制度合力,才能让这一创新成为破解拥堵的真正“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