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北伐(10)
主笔:朱晖(闲乐生)
东晋末年,天师道孙恩起义剧烈爆发,江左门阀势力大受打击,琅琊王氏的会稽内史王凝之,陈郡谢氏的卫将军、徐州刺史谢琰先后战死。五个多月后,隆安四年十一月,眼见着江左局势一塌糊涂,朝廷不得不下诏,改用北府军统帅刘牢之都督会稽五郡,彻底平定孙恩之乱。北府猛虎再度南下。孙恩先在余姚打败了刘牢之女婿高雅之,后来又被刘牢之打败,孙恩知道这次又没戏了,于是又见好就收,率部逃回海岛,再找机会卷土重来。
这次刘牢之有了名分所以也不忙着走了,他决定在沿海几个要点筑城守备,以防孙恩再次登陆。刘牢之自己屯驻在会稽郡的门户上虞,又使刘裕率部戍守句章(今浙江省宁波市东部)以封堵孙恩常登陆处浃口,另命吴国内史袁山松在沪渎(今上海市青浦区附近古吴淞江)筑垒设防。把握着三个点,北府军就等于掌控了整个杭州湾入海口,孙恩再想登陆荼毒东南,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三十八岁的刘裕终于得到了独当一面的机会,虽然他所驻守的句章城很小,手底下的战士也不过数百人,而且与天师道的舟山群岛几乎是隔海相望(距离约30海里),这差事真可谓危险高任务重。但他很快就让当地百姓吃了颗定心丸。如前所述,当时以刘牢之为首的北府诸将皆御军无律,士卒暴掠,使得哀鸿遍野的江左之地更为残破。刘裕眼见于此,痛心疾首,悲怆难忍,这个国家从上到下都烂透了,恐怕非有翻天覆地之变局才能拯救这个世道;但刘裕如今只是一个小小的军官,他能做的,只能约束他这支小小的部队,让其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于是百姓莫不亲赖,句章城上下一心,很快做好了迎击孙恩来犯的准备。
两个月后,隆安五年(401)二月一日,天师道军在浃口第三次登陆,兵锋直取句章。句章虽小,但很富庶,六十年前会稽内史孔愉曾在这里修复了被毁弃数百年的汉代旧堤,“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晋书·孔愉传》),至此成为江南鱼米之乡。
孙恩本以为这么一个小城当手到擒来,不料却碰到了一个硬茬。刘裕还是从前那个作风,每战必被坚执锐,摧锋陷阵,为士卒先,天师道数万大军屡屡攻打不能下,这时刘牢之又从上虞率军前来支援,孙恩知道这次又没戏了,只得再次撤回舟山群岛。
刘裕的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虽然很鼓舞士气也很能催动战力,但他毕竟是血肉之躯,不可避免会受很多伤。《宋书·符瑞志上》云:“(武帝)后征伐屡被伤,通中者数矣。”所谓“通中”就是长矛或弓箭造成的贯穿伤,在没有清创手术、没有穿刺引流、也没有消炎药品的时代,刘裕能够逃脱感染活下来,第一是靠他强壮的体质,另外据说他有一种神奇的“金创药”。据《南史·宋本纪上》记载,宋武帝刘裕青年时曾在长江沙洲上砍伐芦苇,看到一条数丈长的大蛇,便朝它射了一箭。第二天他再去原地时,发现有好几个青衣童子在芦苇丛中捣药,刘裕问其原因,童子们回答:“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傅之。”刘裕听罢大喝一声将他们叱散,并收了他们药。后来据说有个怪和尚也给了他一黄布袋药末,治好了刘裕多年未愈的手伤。刘裕从军后,多次重伤不死,靠得就是这些神奇的金疮药。大家不知道这药叫啥名,但既然是刘寄奴发现的,于是便以“刘寄奴”称呼此药,这名字便约定俗成了。今天大家去看中医,还会经常碰到这味药,对于止血散瘀、消食止痛很有效果。
事实上,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征战一生的宋武帝除留下几部兵法书(《神人书黄帝兵法》一卷,《杂兵法注》二十四卷,《兵法序》二卷)外,竟还留下了一部医书《宋武帝杂戎狄方》七录一卷,只可惜这些书全都散佚了,不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外科医家皇帝的风采。
刘裕的高超医术自然不是平白出现的,事实上,刘裕的从父(堂叔伯)刘涓子(刘宋孝武帝时宗室宰相刘遵考之父)就是一位出色的中医外科医生。晋安帝时,刘涓子曾任彭城内史,后来随刘裕北伐,将士中“有被创者,以药涂之,随手而愈”(徐春甫《古今医统》)。他将其丰富的外科经验编著成《痈疽方》一书,后经南齐人龚庆宣加以验证改编,定名为《刘涓子鬼遗方》,共十卷,今通行本为五卷。医学史上通常认为,此书便是中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其中有金疡专论,反映当时处理创伤的情况,另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痈肿的穿刺、切开、排脓与引流等手术方法。显然,刘裕的外科医术都是跟他从父刘涓子学的,他不仅有神药治金创,恐怕还会做一些外科手术,所以即便身经百战,多次身受重伤,却还能活到足足六十岁。而史书上记载的宋武帝刘裕“射蛇得药”的传说,只是史家的附会与神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