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有“定制餐”,“喝”有“功夫茶”,老把式种地有新招!

忙完秋种,戴胜民抽空盘点、估算了一下今年玉米的收成:2000多亩地,平均亩产超过860公斤。

玉米大面积高产,是一个惊喜,但这个结果也在戴胜民意料之中。“咱采取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措施,玉米这个产量也是必然的。” 站在刚露新绿的麦地里,戴胜民一边安排工人铺设滴灌设施,一边自豪地介绍情况。

图片

戴胜民(右)正在跟专家一起查看新播种的小麦苗情。

1967年出生的戴胜民,是宁阳县东疏镇大伯集村村民,也是该县有名的种粮大户。戴胜民打小就种地,长大后又在农村收粮食。2019年,他在村里流转了1000多亩地,成了一名种粮大户。

虽然是种地的“老把式”,但戴胜民种地却善于用“新”,把地里的庄稼“伺候”得舒舒服服的。

图片

地头配备的智能化“四情监测站”。

针对秸秆常年还田的实际情况,每季收完庄稼,戴胜民都会对土地进行深耕,并施足底肥。之后给种子“铺床”时,他用的机械都带有卫星定位系统,深耕细耙、精准平整,保证了种子的“睡床”平整熨帖,种子出苗齐、苗势旺。

高产不高产,种子是关键。为保证玉米产量,戴胜民都选择耐密植、抗性强、紧凑型的品种。“过去,一亩地也就种4500株左右,现在我选的MY73等品种,一亩地可种7000株以上,株数多、肥料足,高产自然有保证。” 戴胜民说。

种子选好了,咋播种自然也有讲究。“用智能机械,精准设定播种量,采取宽窄行方式,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戴胜民说,宽窄间隔,虽然是密植,但地里的通风、透光条件一点也不差,玉米长大后也能畅快地“呼吸”、自由地“伸胳膊”,一点也不拘束。

当然,种子下了地,日常生长需要的“吃喝”自然要跟上。“这事儿,现在都交给可智能控制的滴灌设施了。”戴胜民开心地介绍,庄稼哪个生长阶段“吃”什么“饭”,早有定制;啥时候“喝”多少水,也有安排。在戴胜民的地里,庄稼是缺啥“吃”啥,“吃”完还能“喝”上“功夫茶”,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可“享福”了。

图片

配套的自动化喷灌设施。

为及时、精准地“伺候”好这些庄稼,宁阳县农业农村局不但帮戴胜民在地头安装了智能化的“四情监测站”,还定期派专家现场进行指导。这样,通过手机,戴胜民可随时查看地里的苗情、墒情、病虫情和灾情,并根据专家意见和自己的判断,及时应对,保证地里的庄稼随时“吃”得好、“喝”得爽、长得壮。当然,庄稼自然不会亏待他,产量必然是高高的。

图片

设备开始工作,为庄稼供应“吃喝”。

目前,戴胜民经营的耕地面积已超过2000亩,虽然面积不少,但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他感觉种地越来越轻松,对丰收也越来越有信心。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王星 通讯员 赵峰 杨长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