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场试验是航天项目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环节,在决战决胜全年任务的关键时期,航天青年们正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坚定履行强军首责,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青春力量。本期,请跟随航小科一起,继续领略试验场一线航天人的风采与担当。
小郑:又向他们靠近了一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为保障试验高质量推进,小郑在车辆转运前,先行到达场地进行对接。本以为可以顺利完成的任务,到了现场后却发现:困难远超想象。
场地负责人带他一一察看待选场地后,他暗自发愁:这几个场坪居然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沉思许久后,“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这句话浮现在他脑海中。或许,此刻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现有各项要求的合理优化中寻求突破口。
他仔细研究并与各设备负责人沟通后发现,各设备的试验需求都是在不明确详细试验场条件的情况下,按照最大需求包络提出的;若有详细的场地条件,可大大减少需求余量。随后,他针对每个场地用纸笔仔细勾画,详细考虑了本次试验多个试验项目的需求,统筹考虑了各项目、设备验证需求以及安全性要求。经优化排布,小郑最终选定了试验场坪,并完成了场坪设备部署设计。
试验开始了。从车辆进场到试验完成,从系统流程测试到各专项试验,小郑看着各设备井然有序地按照事先的部署工作着,心中感触良多:试验场上的事看似不难,但都不是小事;设计中的余量不大,但可以共同掌握。试验场上的事很细,需要提前仔细策划——每一个细节都将决定试验的进程乃至成败。
大力协同,共克时艰
(部轩)
小余:试验场保障,辛苦但值得
(申仰轩、辛笑颖)
小益:远地方、苦地方,也是实现自我成长的好地方
在亘古不变的荒凉戈壁中,几辆方舱车点缀其中,旁边是稀疏的骆驼刺。正值深秋,这里已经刮起了刺骨的风。航天科工十院航天电科的小益和同事们正乘车驶向试验场地。
一下车,远处的黄沙如海浪般扑面而来,一阵接着一阵,直往大家的嘴里钻,不给人留一丝喘息的机会。那一瞬间,恶劣的环境狠狠地给了小益一个下马威。这个刚迈入航天事业大门不久的青年人,不由皱紧了眉头。
试验设备的保障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小益开始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个部件,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在全神贯注的工作中,早起的困意完全被驱散。
“必须在今明两天完成试验前的所有测试,做好数据分析。时间紧迫,大家都加把劲!”队长老莫如是说。
方舱在狂风中晃动。小益守在设备旁,一只手挡在眼睛侧边防沙,另一只手打开天线座。“2号已经接好了。”“收到收到,接到3号”……测试的口令从对讲机中传来。
一天的忙碌结束后,小益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笑着说,“还能感受到淡淡的沙尘味”,一旁的同事听见了,投来了满是理解的眼神。
在凌晨的寂静中,窗外的风沙显得更加肆虐,小益甚至感觉比自己家乡——梵净山山顶的风更让人印象深刻,“躺在床上都感觉耳边还在刮风”。
当新的一天来临,被刮得在风中乱颤的骆驼刺又“听见”小益的名字在戈壁滩上响起。“小益,小益,赶紧架天线。”现场不知道从哪个角落发出的指令,一个突发状况的出现,让小小的场地变得嘈杂起来。
“收到。”小益扭头冲进方舱准备相关设备。“三脚架、绑带、接收天线、线缆……”他一边清点物品一边往身上挂。方舱在大风中摇晃,仓皇中他一个踉跄,手中的天线差点飞出。
“天线架设完毕……开始加电,未收到信号!”“明白!”一次又一次重复,一次又一次检查,小益在心里对自己说:“要沉住气,要冷静。”
终于,频谱仪有了动静。任务完成!小益一屁股坐到地上,擦了擦冷天里的一把热汗。骆驼刺被风刮动的沙沙声,像是给这个戈壁滩上初来乍到的“新兵蛋子”送上了鼓励。
团队连续几天奋战,确保设备一切正常,符合试验条件。狂风还在拍打着方舱,拍打着这位蜷缩在设备旁的青年人,但是却没有拍倒他的精神。小益依旧一次次站起来,逆风前行。
“测试完的数据在判读时,需要保持细致入微的心态,深入理解每一个数据背后的含义。”比小益来得早的同事正向他认真地讲述经验:“先通过曲线图直观地呈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然后……”
小益频频点头,认真在小本子上记录下来。在参与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他也逐渐了解,身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整个保障、试验任务顺利完成,已经是一个月后的事情了。小益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学到了一句口头禅:“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
他说:“虽然这里距离繁华安逸很远,但却是实现自我成长的好地方。大家都能把艰苦寂寞的生活过成阳光灿烂的日子,所以我的人生并不会因为来到这里而荒凉,而是极具色彩的新篇章。”
(王一霖)
“战鹰”起飞的那一刻
每当听到天空中传来的飞机轰鸣声,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曾经担任外场试验队临时党支部书记的经历,以及与试验队员们共同奋战的情形,总会在这时浮现于脑海中。
在祖国的大西北,茫茫戈壁滩上,我亲身体验了什么是“大国重器,神剑扬威”。那些年轻的试验队员们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样子,依旧历历在目。
试验队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精神饱满,散发着青春活力和激情。试验队经常是凌晨3点多就出发,天不亮全体队员就已集结到位,开始卸车、调试等各项准备工作。不论男女,全部上阵。
伴着夜色星空和清晨的寒意,他们各自搬着、推着、抱着、提着、抬着试验设备,一会儿工夫,就满身灰尘。寒风袭来,吹透了他们已出薄汗的身体,很冷,很冷。但队员们一边打着寒战,一边还不忘调侃一下:“真爽!”“痛快!”他们全力以赴工作的样子,真的很酷。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迎着朝阳,举目远眺,我震惊了。大漠深处,广阔的停机坪上,“雄鹰”们时而高傲地俯视着大地,霸气稳重;时而又如离弦之箭,迅猛地冲离地面,从头顶呼啸而过,直射蓝天,锋芒四射。此情此景,借用一首诗词来描述极为适合:“神鞭利剑捍长空,呼啸裹挟万丈风。越岭翻山轻似燕,穿云度雾猛如龙。悠忽陡起冲霄汉,偶尔低飞略草丛。一旦妖魔兴恶浪,豪侠亮剑斩奸雄。”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遍布荆棘。试验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当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时候,队员们就会在每天晚上的技术分析会上,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复盘,对遇到的问题开启攻关。他们经常工作到很晚,甚至通宵达旦。队员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困乏,甚至忘记了饥饿。
时间的指针一分一秒地转动着。不知不觉间,就到了试验的最后时刻。寒风凛冽的冬天,戈壁滩就像是天然的“冰窖”,室外的设备仪器乃至石头都异常冰冷。停机坪上,试验队队员们顺利完成了装载任务,“战鹰”整装待发。威猛的体型、宽阔的翼展,在耀眼的阳光照射下,彰显出大国威严和雄浑力量。
“战鹰”起飞的那一刻,承载着多少航天人的悲喜。“星光不负路人”,经过数个不眠之夜的奋斗,队员们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望着风尘仆仆却又斗志昂扬的试验队员们,我想,这真是一群可爱的航天青年!
(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