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将于2024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作为推动全球贸易与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进博会不仅汇聚了全球顶尖企业和创新技术,还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搭建了桥梁。
拜耳作为连续7年的参展商,对于进博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感受颇深。在进博会即将开幕之际,《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拜耳中国副总裁高勇。借助参展商视角,我们希望可以展示进博会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深耕中国市场
《中国经营报》:拜耳从2018年第一届进博会开始,连续7年参加了上海进博会。今年进博会,拜耳参展规模再次扩大,作为“全勤”企业,拜耳有哪些收获?
高勇:今年拜耳展区总面积高达800平方米,在2023年的基础上继续扩大14%。我们带来了涵盖九大品类的全产品线展示,经过多年本土研发的五大玉米新品也将在进博会上实现中国首展。
在中国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进博会作为中国展现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每年都汇集全球各地新技术和新理念,推动中国与世界互惠共赢。
进博会联通了中国智慧与全球资源,高水平开放的平台使得拜耳更好地携手合作伙伴,得以服务更多中国患者、消费者及种植者。第七届进博会也将成为展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舞台,进一步加深拜耳与中国共享的创新纽带。
过去几年,拜耳在进博会的成绩单非常亮眼,也见证了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在进博会举办的7年中,我们携旗下处方药(及影像诊断)、健康消费品、作物科学三大事业部在进博会上展出了超百款创新产品,共带来40多个“全球首发”“中国首秀”“进博首展”的展品。
《中国经营报》:进博会作为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对于品牌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拜耳在中国有哪些具体的投资计划?
高勇:拜耳将进一步推动在华投资计划,以深耕中国市场,兑现对中国的承诺。
2023年,我们在北京布局的首个创新中心——拜耳·亦庄开放创新中心建成。今年全球生命科学共创平台——拜耳Co.Lab也在中国落地。
在Co.Lab中国平台,拜耳计划将赋能8家至10家初创企业,重点关注细胞和基因疗法、肿瘤以及新技术平台等前沿创新领域,未来使更多中国创新力量走向世界。此外,10月16日,拜耳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创新合作中心(China Center for Innovation and Partnership,简称CCIP)。
在生物科学领域,拜耳杭州新供应中心投资了超3亿元建造新厂,这表明拜耳在自动化、数字化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现代化生产与管理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这些举措也为中国企业铸造世界级高端制造注入强劲动力。
紧抓创新机遇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中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对于像拜耳这样的跨国公司而言,你认为最大的受益是什么?在中国市场,拜耳面临哪些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你如何评价当前及未来的中国市场潜力?
高勇:近年来,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持续提高,这一点我们的感受非常明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也不断优化。中央多次召开政企座谈会、论坛、书面调查问卷,对于像进博会这样的开放平台,不仅可以让政府展示其进一步开放市场、欢迎国际企业投资的坚定承诺,也为像拜耳这样的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扩展市场的机会。
去年开始,中央提出要推动新质生产力、践行可持续发展。对拜耳来说,我们在医疗健康和农业科技领域也发现了不少与创新相关的新机遇。
尤其是中国在细胞与基因疗法及肿瘤等前沿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本土创新活力。无论从研发还是市场角度看,中国都已成为拜耳健康消费品全球创新的重要来源。
根据我们的统计,截至2023年,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创新产品占全球创新产品总量的15%,预计2024年拜耳将为中国业务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是全球最高比例之一,也体现出中国创新“高能、快速、广泛”的特点。
《中国经营报》:拜耳在ESG领域有着积极的实践,特别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与中国企业有多项合作。你认为这些合作如何协助中国农业实现绿色发展?此外,拜耳在ESG领域还有哪些长期规划和目标?
高勇:近年来,我们与本土伙伴不断合作促进再生农业推广与普及,与中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等挑战。
比如在2019年,我们联手农业农村部下属的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启动为期5年的“拥抱绿色”公益培训项目。5年来,共举办15场线下活动和3场线上活动,线下培训人数2600多人,覆盖18个省1000多个县区。线上培训超过32万人次观看,共展示12种作物、22块示范田,总计有60多位专家亲临现场、言传身教。
2021年9月,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成立,该项目的合作农场为北京银黄绿色农业生态园。截至目前,拜耳在中国已启动4家拜耳耘远农场。
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之余,拜耳还注重基层医疗的建设与大众健康素养的提升,全方位赋能大众健康美好生活。